小岗之变
作者 姜刚水金辰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24年2月1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迎来第七次分红,到处洋溢着村民的喜悦之情。

40多年前,在这座普通的村庄,18名农民冒險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伟大创举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40多年间,在“红手印”的感召下,小岗人争当改革先锋,不断开拓创新、勇闯新路,推动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攥紧“红本本”

2015年7月8日,对许多小岗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小岗村举行。多名村民领到了梦寐以求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先前的些许担忧烟消云散。

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

过去对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存在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中邻里之间容易发生纠纷,这使许多农民心里不够踏实,总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权益无法保障。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就是要打消农民的顾虑。

在启动仪式现场,全村村民攥紧手里红彤彤的证书,个个笑逐颜开,争相讨论着未来的打算。村民周党之指着新发的“红本本”说:“有了它,我就知道了自家承包地的‘家底’——四块承包地共2.35亩,每块地还有四至边界,将来流转出去,我也知道地块的位置,就像吃了‘定心丸’。”

谈起这项改革试点,“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倾听农民的呼声,改革才能充满生命力。“领证后,地块面积准了、四至清了,农民也放心了,户户之间没皮扯了!”

流转“两不亏”

时间来到2017年夏天。进入改革大道,穿过刻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字样的门楼,两旁的农田里,庄稼长势正好。通村道路是沥青路面,小岗村村委会所在的友谊大道上有三五成群的游客。

临近中午,沿街的“金昌食府”坐得满满当当,“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正在招呼顾客:“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我们一家可以腾出时间来专心经营农家乐。”

农民干起农家乐,地让谁来种?乡村旅游增收效果咋样?

严金昌颇为自豪地算了一笔账:一方面,他把家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每亩地每年有800元流转费,加上经营农家乐的收入,比种粮收益高多了;另一方面,土地集中流转到大户手里,由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规模效益也有了。这样一来,双方都能增收,“两头不吃亏”。

2015年,“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