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近视怎么办?
作者 邱俊霖
发表于 2024年3月

古人其实也有视力不佳的烦恼。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视力最弱的时候,连正常读书都很困难,需要找人将文字内容读给他听。另一位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也曾因为视力不好,在陪皇帝钓鱼的时候,把鱼饵当成点心吃掉,令人啼笑皆非。

如何挽救下降的视力古人奇招百出,叆叇是最早的眼镜

为了对抗视力下降带来的困扰,古人没少想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医学手段来改善视力。古代医书中记载了很多能够改善视力的药材。《本草纲目》中曾引述《臞仙神隐书》中的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或置星露之下,至旦取叶尖露水洗目,大能明视,久则白昼见星端。”意思是说,石菖蒲叶能吸收灯烛的油烟,因此在书房内放置石菖蒲,夜间读书时,对眼睛大有裨益。甚至还有使用菖蒲露水洗眼睛从而提升视力这样的偏方。

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对于保护、提升视力来说效果十分有限。

唐朝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读书用力过猛,年纪一大眼睛就难受。于是,他开始寻医问药,可使用了各种方法,也不见效。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吏部侍郎,却因为读书辛苦,导致年纪轻轻便身体衰弱,目有顽疾。他在《祭十二郎文》里叹诉:“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他为了治疗眼疾,曾经服用过一种叫做“神曲丸”的药物,传说这种药物能够“明目安神”。但是副作用极大,会导致头发变白,牙齿松动。韩愈为了保住眼睛,不惜牺牲自己的容貌和健康。可惜这种药物也没有什么效果,他的眼睛还是越来越差,甚至到了“不能识人于数步外”的地步。

既然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那么就只能运用工具来提升视力了。古人很早便知道用凸透镜来帮助阅读。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只金圈嵌水晶片,水晶经过打磨被制成凸透镜,这件金圈嵌水晶片就如同单片的老花镜,看书的时候,可将文字放大五倍。这也足以证明,早在汉朝时期,古人就开始借助工具来进行阅读了。

到了宋代,人們将这种水晶镜片称之为“叆叇”(ài dài)。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