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写实”时代的“摇滚”
作者 孟繁华
发表于 2024年3月

读孙睿的小说总是怀着一种兴奋的期待,孙睿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总是在积聚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在等待时机,在恰逢其时又出其不意的时候轰然爆发甚至爆炸。于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叙述,这时则像闪光的碎片一样飞上了天空金光闪闪。如果在夜晚,它照亮了满天星空;如果是白天,那就是羊群一样的云朵。总之那是一些赏心悦目的惊奇又希望看到的事物。

小说起始于讲述者米乐和他老婆坐在胡同口的一间麻辣烫店里吃饭。他们“好久没有面对面坐下、像谈恋爱时候那样吃顿饭了”。他们看了一下午房,实在是走累了。九月份孩子就要上小学,还有一个多月。目前孩子跟着他俩住回龙观,幼儿园也是这边家楼下上的。米乐老婆觉得,幼儿园哪儿上无所谓,但“必须到城里去读小学”,这是她不可撼动的信念。于是他们必须要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个“学区房”。“学区房”是一个时代巨大的符号和诱惑,它意味着一种无比的优越甚至财富,意味着孩子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和艳羡的目光。当然,那也是一种未做宣告的“意识形态”,这“意识形态”一直隐藏在社会的最深处,它从未出现又无处不在,它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魔法无边,只差将“学区房”送向云端。

米乐老婆不是北京人,米乐才是北京的城里人,小时候米乐就在西城长大。他老婆是大学毕业留了京,进了给解决户口的单位,单位在东城,于是不仅成为北京人,还成为拥有东城区户口的人,只不过是集体户。后来两人认识,结婚,也在回龙观买了房——为了离米乐父母近,更因为这里的房价还能接受——老婆仍把户口留在单位。一开始米乐以为老婆嫌麻烦,懒得挪,直到几年后生了娃,给孩子上户口的时候,才弄明白老婆的良苦用心:孩子户口不在昌平上,上东城的,跟她一起,落集体户,将来是东城学籍,可以上东城的学校。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