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24年2月3日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北京市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北京文学》首任主编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日。2月2日,北京市文联在老舍剧场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在纪念座谈会上,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出席并讲话,北京作协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院长刘恒,文学评论家、北京评协原主席孟繁华,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等老中青三代北京文学名家应邀出席,以交流研讨的方式向老舍先生致敬。与会者追忆了一代文学巨匠为人民讴歌的高尚品德和文学成就,深刻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心系大众的艺术创新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主持座谈会。本刊特刊发座谈会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陈宁:

各位文艺家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举办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座谈会,既是对老舍先生卓越成就、伟大思想和崇高品格的深切缅怀,更是对老舍先生所代表的北京文艺传统的赓续和传承。这次会议邀请了文学、戏剧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评论家,旨在回顾总结老舍先生的创作历程,深入分析他在各个领域的艺术成就和突出贡献,为当下北京文艺创作提供精神滋养。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他始终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秉持着对文学艺术的赤诚之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艺创作中,在文学、戏剧、曲艺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代表中国作家在海外赢得了广泛赞誉。作为北京市文联的首任主席,老舍先生是北京文艺界的骄傲,更是北京文艺的精神象征,是所有当代文艺工作者都要致敬和学习的榜样。

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为国家和民族命运鼓与呼的爱国主义情怀。老舍先生曾用飞鸟与翅膀来形容作家与祖国的关系,他说:“作家切断了和祖国、人民的联系,就像空中的飞鸟斩断了双翅。真正的作家,不是以文混饭吃,个人的前途是和祖国的命运血肉相连的。”在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历史关头,老舍先生始终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领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联络全国各地文艺大军,并带头以笔为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创作了310余篇抗战主题文艺作品,实现了为抗战竭尽全力的诺言。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热忱迎接新的时代的到来,并被祖国的巨大变化所感染,迸发出蓬勃的创作激情,孜孜不倦地开展文艺创作,深情讴歌新社会、新生活,推出了话剧《龙须沟》等经典作品。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学习老舍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的文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深入新时代现场,书写新征程史诗,用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精神。

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毕生为人民创作的崇高艺术品格。老舍先生的一生,是真正为人民写作的一生。他曾谈到,“一个写家既不能兼作木匠、瓦匠,他便该承认五行八作的地位与价值,不该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而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立场,他从个人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文学作品完整地建构起北平的市民世界。《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茶馆》《牛天赐传》中的小生意人,《月牙儿》《鼓书艺人》中的穷苦女性,都成为他笔下的主角。他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满怀深情地去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出对底层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学习老舍先生人民性的艺术品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中装着人民、笔端对准人民,书写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馈人民、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致敬老舍先生,就要传承他持续攀登艺术高峰的创作追求。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学的源头,他以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北京城,为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对北平风物的诗意描写、对底层市民人生命运的书写、对北京话的艺术化运用,共同熔铸成为老舍先生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作品建构起艺术上的北平世界,成为北京文化人文景觀的全景展现,戏剧创作《茶馆》《龙须沟》也成为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典范。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故乡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成就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成就了他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学风格。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学习老舍先生笔耕不辍、创新创造的艺术精神,传承京味文学的写作传统,立足北京、深入北京、书写北京,将北京城市文化、个人生活经验融入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具有首都水准和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演绎他的作品。刚才的两项发布,正是以经典作品传承的形式来纪念老舍先生。其中,《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起点。我们希望通过寻找译者的全球行动,未来推动这部小说的海外出版,并结合“北京文学走出去”,加强老舍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提升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话剧《老舍五则》是根据老舍先生的五部短篇小说集合而成,2010年首次搬上舞台,此次重排是对老舍先生经典作品的致敬,也是对京味文学资源的一次深入开掘,是北京市文联推动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建设演艺之都的重要实践。

北京市文联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唯一供职的单位,传承老舍先生的文艺精神就成为北京市文联的职责和使命,近年来,我们努力履职尽责、开拓创新,让北京文艺工作走深走实。聚焦创作“高质量”,制定文艺创作中长期规划、发布年度创作指南;完成老舍剧场为核心的创展中心建设;设立文艺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启动“大戏看北京”文艺孵化平台建设;健全深扎采风工作机制,推出了《宝水》《寻味》《依然美丽》《星鱼》等一批精品佳作;聚焦“大戏看北京”,办好“北京文化论坛”分论坛、“北京文艺论坛”等重要品牌,创立佳作有约、双周影院、坊间对话、艺苑沙龙等新品牌,打造北京文艺活动新亮点;聚焦大格局,发挥文联的优势,积极探索与各类文艺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文学、戏剧、影视相关门类创作联动,以文学为先导推动北京文艺走出去,不断提升北京文艺影响力;聚焦“做人的工作”,成立老舍文学院,专业化培养文学人才,完善“北京文艺家服务平台”,做好文艺人才宣传推介,着力提升文联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未来,我们将在老舍先生思想光辉的照耀下,继续沿着北京文艺的光荣传统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文联组织“两个优势”,服务“大戏看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推动新时代首都文艺事业跃升新高度。

刘恒:

我在老舍文学院成立的会上曾经有一个简短的发言,事隔几年之后,我的思路还是那个思路。

首先我完全同意陈宁书记对老舍先生这种全面的评价,而且非常准确,也非常好,概括了我们对老舍先生最基本的认识,以及我们从老舍先生的精神里所要汲取的那些重要营养。我个人借这个机会向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坦率地说,在我的青年时期,在我热爱文学之后,老舍先生是没有在我的眼里的,那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先生。所以当后来老舍先生的著作再版之后映入我们眼帘时,我最初的印象反而是一个地理名词,因为我小的时候是在西直门外长大的,西直门外在火车站的东边一点,有铁路工人俱乐部、铁道医院门诊部、一个巨大的粮食仓库,再往那边是首钢的一个轧钢厂,还有高梁河的一个水闸,那个水闸让高梁河分流,一部分流入西直门外的这条护城河。当时西直門那个城墙被人掏空了,在底下有一个像地道一样的洞,我们小的时候进城不用走西直门,也不用走德胜门,从那个洞里钻过去,还不到一人高。所以当我读到老舍先生著作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地理名词,如果老舍先生从城里出来的时候他会不会钻那个洞?这是一个地理名词,这是题外话。

我对老舍先生感受最深的,当然是在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突出的感觉是老舍先生所体现的那种复杂性,或者矛盾性,或者是双重性,这个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从技术角度说,比如他的文体的双重性,他的文体是高级的书面语言和朴素的口语的完美结合。我们一般对文字有感觉的作者都知道,想要达到这种水平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在老舍文学院成立大会的时候也曾经举过,他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完美结合,他说“我要打你一个嘴巴”,倒装句,“如果我有那个胆量的话”,他把这个句子放后面,这是完全的书面语,但是在他的笔下产生十足的生动性。再有,最主要的他的一个矛盾性或者双重性,就是他的精英立场,站在云朵里的浪漫主义的精英立场,和他对平民的那种持久的关注,哪怕站在云端里也要看到在污泥里挣扎的人,在地上艰苦跋涉的人。所以他这种双重性或者非常伟大的品德,在他的作品里都有充分的体现。

具体说到我对他的作品阅读感受的时候,就是他的文风的双重性。这可以是广义的文风,也可以是狭义的文风,就是他那种强烈的超越常人的幽默感,这跟他在北京长期在底层生活或者跟他自己个人的爱好有关系,他曾经写相声,他也演过相声,所以相声的那种来自底层的浓厚的幽默感,在他所有的小说、戏剧里都有充分体现。但是在这种表面的乐观主义的下面,他又极度悲悯,在他很多作品里有非常伤感的东西,非常忧郁的东西,在这个强大的反差之间,他的艺术在游走,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震惊和佩服。

再有就是作为文人的风骨,我是听前辈作家说老舍先生非常随和,喜欢交朋友,是不树敌的人,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而且他也确实交了很多很多朋友,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身段非常柔和。但是他又非常刚硬,非常坚强,如果一个钢硬度太强的话容易断裂的,所以他在柔软和钢脆之间的这种巨大反差非常让人震惊。我忘了是哪个名人曾经说过,在我们的生活里要注重两个事物,一个事物是经过我们顽强的努力,我们可以完成的任务;还有一种就是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要对两者做出清晰的分辨,你要把它分清楚。所以在这个重要的时节,我们缅怀老舍先生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些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就是我们无法使老舍先生起死回生,但是有些任务我们可以完成,就是我们在精神层面可以使老舍先生起死回生,包括我们现在对他的缅怀,我们深深感觉到老舍先生仍然活着,而且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是跟老舍先生相似的事情,我们是无法永生的,但是我们的精神产品,如果足够纯粹,足够善良,足够有韧性的话,我相信我们的生命会得以延续,我们会沿着老舍先生走过的道路共同前进,为我们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作出个人的贡献。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