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游
作者 吴佳燕
发表于 2024年3月

1.去老县城

小时候去老县城,一般是在腊月,去采购年货。那是我们最欢欣的时刻,因为它意味着山村一个盛大节日的开始。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大人们终于不用为田间地头、家禽家畜、零碎揽工等外部事宜而忙活了,开始重视家庭自身的需要和改善。而我们高兴的是,除了好吃好喝的物质满足,还可以跟着父母去县城闲逛打望。

这是山村孩子对世界认知的开始。要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走两三个小时。出村不远有一个叫毛狗洞的地方,传说路边的山上以前有豺狗出入,这也是我上小学的必经之路——每次经过时,都要快跑而过。还要爬很大一面坡,因为山形酷肖墨斗,这地儿便叫墨斗城。墨斗城与城无关,只因一条通往县城的翻山公路而出名,两边和坡顶稀稀拉拉地散落着一些农户和石灰窑,上坡的路边善解人意地有一口小水潭,泉水清凉可掬,可供长途跋涉的路人解渴。后来还有农户在路边支一只小凳子,摆上几玻璃杯凉茶来卖,大概五分钱一杯,所谓凉茶就是山区用大叶茶冲泡后放凉的茶水,特别解暑去渴。墨斗城的坡度很大,上坡时无论是走路还是推着自行车,都累得气喘吁吁。下坡太陡,即便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也是不敢的。只有跟父亲进城的时候,我跟妹妹一前一后坐在他的飞鸽牌28车上,才能感受到旅途的疲惫,被速度带来的惬意一扫而光。

墨斗城是老家巫溪少有的用城命名的地方,儿时听到家族的一位堂兄吹嘘,说自己在外打工谈了一位女朋友,告知自己家住墨斗城,还让对方误会他是城里人。没想到多年以后,老家通了高速公路,新县城修建,墨斗城恰好位于高速公路出口,连接新老县城,不仅成了交通要塞,还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真正有点小城的景象了。

墨斗城与城无关,却像是进入老县城的一道屏障,预示着县城在望,漫长的旅程就快告一段落。墨斗城坡下是前进桥,桥边是县城水泥厂,桥下是蜿蜒的大宁河支流——现在被修成了护城河的样子,名叫白杨河。沿着河边走一段路,再穿过一座山体的隧道,小时候心向往之的老县城就到了。山体的名字很奇怪,叫南门湾,1987年9月1日半夜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南门湾岩崩事故,100余人葬身于泥石流。我还记得以后数年间去县城时看到的那些披挂在山坡上的纷飞的彩色吊钱。隧道现在叫龙头山隧道,以前叫老洞子,记得有毗邻的两条,一条走车一条行人。老洞子长年光线昏暗,凉气袭人,被废弃后成了人们纳凉闲聊的好去处。洞子门口有卖瓢儿糕的,就是把萝卜丝混合米浆调味后盛在一个圆形的铁瓢里,再放到锅里油炸而成,那诱人的金黄酥香成为记忆里抹不掉的童年味道与无数羁旅者的乡愁。

南门湾是县城的南大门,蜿蜒的山体与流淌的大宁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便是老县城的主体部分。从老洞子暗夜潜行般走出去,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潺潺的流水声和鼎沸的市集声扑面而来。沿着山脚走一段路,便到了大宁河边,河水终年清幽,直到现在都是动人的翡翠绿,让人魂牵梦萦。河街的一边是汽车客运站和轮渡码头,那时跑短途长途的面包车大客车都汇聚于此,而坐一艘小小的驳船顺流而下,便可经秀美的小三峡抵达巫山长江口。码头后面是农贸市场和路边的各种小商鋪,也是我们采购年货的主要地点。河街对面的抬高部分,拾级而上,是县城的中心地带人民广场,小时候也叫操场坝——相对于这位于山脚河边、逼仄拥挤、坡坡坎坎的老县城而言,人民广场确乎是县城里最大的一块平地,也是一个县城之所以成为县城的标配——几乎所有的中国县城都有一座人民广场。

以人民广场为坐标原点,正北方是县城大礼堂,正南方是县城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东部商铺后面是人民医院和城厢小学,西部有高高低低的小吃店、酒店——背街便是大宁河边的农贸市场和车站码头。西北角的小路可以至老洞子出城,东南角的路口出去有一家新华书店。西南角是人行悬索桥的入口,桥头石座上的一头白色的飞鹿雕塑尤为打眼,这便是始建于1980年、横跨大宁河、连接东西岸的鹿子桥。每当父母去打年货的时候,我和妹妹就在这鹿子桥周围欢快地跑上跑下、晃晃悠悠。

印象最深的一次进城,不在年底,也不为采购,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游。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红遍大江南北,也波及我们山村小城。电影院的移动宣传车放着高音喇叭在大街小巷一趟趟呼啸而过,最重要的一句广告词是提醒大家一定要带好手绢进场。一次父亲从县城打零工回来,突然宣布要带我们去城里看电影,让我和妹妹欢呼雀跃。母亲不去,既为农活也为省钱,但是对于父亲的这一决定难得地表示支持。于是我们第二天就兴高采烈地跟着父亲进城了,一路无比轻快,因为有父亲的28自行车驮着呢,我坐后座,妹妹坐前面的横杠上。到了电影院门口等父亲去买票的当儿,姐妹俩照例要在人民广场溜达一番。看电影的时候我没带手绢,竟然也哭得稀里哗啦。我从小就泪点低,尤其见不得小孩和男人哭。有意思的是,一周之后,姑姑从成都回来探亲,因要带奶奶去看,我们又跟着去二刷了这部电影。这次是否因小强找妈妈而看哭不记得了,记忆犹新的是奶奶回家后对村人的比画和吹嘘,说看到电影开头小强妈妈当年跟他父亲“耍朋友”(谈恋爱)的场景,把上衣往上一脱(镜头)就过去了,也没看到两个奶子。现在想起奶奶当时讲述的情形,真是可爱得让人哈哈大笑。

这是物资匮乏年代父亲第一次带我们进电影院,让我领略到一种不为实用、体面有序、充满仪式感的文化生活,让一个乡村少年对城市的感受由浮光掠影到内部体验。这也是父亲无形之中对我开启的城市与审美的启蒙,让我明白,同样是看电影,安安静静地端坐在宽大舒适的电影院里看电影,跟扛着板凳漫山遍野赶场去看乡村露天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现在的小孩几乎每个人都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表达母爱的歌,但是不一定知道它是在1988年创造了票房神话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主题曲,并因此传唱流行。而这首歌于我,还意味着深沉的父爱,并链接起那么多亲切难忘的往事与情感。

2.有几条路通往外面世界

从有记忆起,我家就住在公路边。先是公路沿线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人家,再后来搬到路边盖房居住的农户就密起来。主要是为了出行方便。山脚人家耕地少而贫瘠,光靠那一亩三分地是养不活一家人的,必须到县城去另谋一些生计。公路也有一个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见证了社会进步与时代变迁。先是铺的石子,骑自行车速度太快的话容易被磕碰倒地,我记得还跟小伙伴在路边的草丛里捡过板栗——应该是过往运货的汽车散落下来的;后来是水泥路,长年累月被大小汽车碾轧,东一个坑西一条缝; 再后来便是城镇化改造,一些住户搬迁,公路拓宽并铺上了厚厚的沥青。现在看来,即便家门口与公路之间隔着一块院坝,还是灰尘大,过往的车辆声也影响休息,家里有小孩的还有安全隐患,母亲说一个孩子就是在过马路的时候被汽车撞死了。小时候的我对这些却毫无印象,也不知道,这条公路就是横贯中国东西部的347国道。

这条公路维系着农村家庭的补给,也鼓荡着山村少年的内心。沿着公路一直走,走出去,到山那边看看,去县城、都市,还有更远的远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偏僻山村,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更没有旅游的条件,那么走出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求学了。而且已经有了榜样,1990年,大伯家的堂姐考上万州的中专,成为同辈人中第一个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人,并在村人无比羡慕的眼光中,坐上了无数次从家门口呼啸而过的长途汽车。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