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作者 李海青
发表于 2024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在现实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导致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陪同外国政要去四川访问途中,对于传统的经济模式一连提出六个疑问:“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就是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束缚,通过立改废,充分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同时强调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邓小平同志指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这里的“新路”,其实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改革开放提供与释放的强大动力与生机活力,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也正是基于这种动力与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本文刊登于《党建》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