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推荐话剧《前线》看党的领导规律与工作方法
作者 陈晋
发表于 2024年4月

把《前线》作为学习教材

1942年9月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发表的三幕五场话剧《前线》,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前线》最早的中文译者是从苏联回到延安的诗人萧三。1944年春,他把中译本呈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连载,时间为当年5月19日至26日。

这部话剧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个人物。

一个是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作为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他有功劳,对党忠诚,打仗勇敢,但却骄傲自大,故步自封。当听到年轻的欧格厄夫军长提出“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这不是内战”时,戈尔洛夫讲了一段经典台词:“胡说,他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不能指挥作战’?好吧,我们来教训教训他。”剧本结尾,这位总指挥因没能经受住反法西斯战争的考验而被撤职。

另一个是脱离实际,靠捕风捉影甚至编造事实来写报道的记者客里空。他听说戈尔洛夫的儿子在前线牺牲,没有采访便在报道中写道:“老将军知道他的爱子阵亡了,垂下头来,久坐不动。然后抬起头来,他眼睛里没有眼泪。没有,我没有看见!他的眼泪被神圣的复仇的火焰烧干了。他坚决地说:‘我的孩子,安眠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我用老军人的荣誉发誓。’”在将报道发往莫斯科时,客里空才提出要“在电话里和总指挥商量商量”。有人质疑:“在电话里你怎么能看得见总指挥的眼睛呢?你却描写得那样逼真。”客里空辩解道:“我的天呀,假如我只写我所看见的,那我就不能每天写文章了,我就一辈子也休想这样出名了。”

把剧本推荐给《解放日报》发表后,毛泽东仍感宣传力度不够,便又安排人员撰写了一篇社论,发表在1944年6月1日的《解放日报》上。该文稿经毛泽东认真修改后才定稿,其修改稿被保存下来,满篇都是他重新添改的文字,说是毛泽东自己的文稿也不为过。

中国共产党应该从《前线》里学到些什么呢?社论指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长期农村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紧紧地“同着时代一起走,这就是说,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戈尔洛夫为戒,将帮助我们提高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情况下“愉快地运用新条件来工作的能力”,“将帮助我们教育出很多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社论还强调:“有价值的批评,像《前线》这样的批评,乃是每个革命者应有的责任。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倒是不好的。”

剧本和社论发表后,毛泽东又提出把《前线》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道作为全党的整风学习材料。1944年6月7日,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两本小册子翻印,在干部中散发并开展讨论,在有条件的根据地可排演话剧《前线》。通知还强调,《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都是反对骄傲的”,“这两篇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

本文刊登于《党建》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