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昆仑古道,探寻“文化昆仑”
作者 熊聪茹
发表于 2024年3月

2月底,昆仑山雪峰连绵,玉峙苍莽。

大山深处的100多个牧民孩子,乘坐县里统一安排的红色大巴,在如飘带悬挂于绝壁的公路上,向北出山,赶往县城的中学开始新学期。

几乎同一时间,一支由考古、历史、地理等学科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向山而行,深入昆仑,开展有关克里雅古道的综合考察。

这条自史前起就连接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通道,被认为是穿越昆仑山的主要古道中最漫长、最艰险的一条。此次综合科考,向南追溯克里雅河源头,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向北深入沙漠到达尾闾,饮沙逐日,踏勘遗址。科考队员在古道首次设立多处文化标识碑,进一步确定了克里雅绿洲对于昆仑丝路古道的作用,探究了阿什库勒火山群遗迹与西王母文化的可能关联,还实地考察了昆仑高原克里雅源头无人区的优质原生态。

探秘一条古道

清末官修《于阗县乡土志》记载:“克里雅河发源于克里雅山……有路通后藏。”详细记述了从于阗县治(今新疆于田县)南行1430里即是新疆与后藏的交界处。这条道被称为克里雅山口道、唐蕃古道,当地人称“藏道”。至今,在于田县普鲁村北仍保留着阿拉叫依古驿站,在新疆和西藏交界的克里雅山口还保留着唐代罕坦木帕夏古堡。

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综合科考队,从丝绸之路南线重要节点于田县出发,对克里雅古道历史遗迹、昆仑文化开启了探索之旅。

漫天飘雪。科考队从前山地带曲折上行,与阿羌乡普鲁村的阿拉叫依古驿道擦肩而过,这里曾是古代屯兵检查的关卡。翻过昆仑山北侧海拔5114米的硫磺达坂后,科考队进入山间开阔的阿什库勒盆地。

阿什库勒火山群自此跃入眼帘,壮美神秘,震撼心灵。覆盖着白雪的巨大火山锥,散落高山之巅,碧空如洗,仿佛就是远古神话的西王母仙山圣地。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睡袋外表结满了冰霜。帐篷外,蓦然抬头,一轮昆仑明月,穿越古今,也曾这样映照在徒步古道的商贾僧侣身上。

车队多次涉水,攀爬陡峭狭窄的山路,翻越海拔5500米的冰山达坂,到达克里雅河谷无人区,沿河谷继续逆流向上。几处高原温泉汩汩喷涌,水中簇簇藻类植物碧绿喜人,生机勃勃。远处的克里雅山口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西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自西北向东南迤逦而来,在这个山口转折为自西向东的走势。

本文刊登于《科学大观园》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