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古巴:打开加勒比海的钥匙
作者 林十之
发表于 2024年4月

古巴作为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屿和国家,一直在加勒比地区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20世纪,随着美洲地区形成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格局,加勒比海诸国在世界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1959年古巴革命后,古巴成为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持续占据着地缘政治焦点。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古巴也和中国有着天然的牢固友谊。但由于相距遥远,很多国人对古巴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和“古巴国父”菲德尔·卡斯特罗挥斥方遒的飒爽英姿上。笔者一路从古巴的最西端游历至最东端,最终到达古巴首都哈瓦那,希望能为大家全方位呈现她的历史与文化风貌。

比尼亚莱斯山谷:重要的雪茄产区

在古巴,雪茄是最引以为傲的特产,每年为古巴创造数亿美元的产值。烟草种植和雪茄手工制作工艺是古巴重要的文化遗产。雪茄(cigar)得名于玛雅语中的“烟草”,美洲原住民在古代便开始种植并吸食。“雪茄”这一译名早在清末便出现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并在民国作为高档洋货为国人所熟知。

古巴能产出高质量的雪茄,得益于其适宜烟草生长的气候。古巴岛西端的比尼亚莱斯山谷,是古巴最著名的雪茄产区之一。站在山谷的观景台上俯瞰,大小不一的山丘遍布在绿意盎然的山谷中,仿佛田野中星罗棋布的岛屿。这里的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形,和我国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桂林山水颇有类似之处。石灰岩质地松软,极易受到雨水、河流的侵蚀,比尼亚莱斯山谷中就遍布着大量溶蚀形成的石灰岩残丘和溶洞。由于石灰岩常形成于浅海环境,因此其中也堆积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听闻这里发现了诸多古生物化石,还让艺术家在崖壁上绘制了高120米的巨型壁画,描绘了古生物和原住民的形象。

山谷土壤肥沃,尤其适合种植烟草、咖啡等作物。当地农民仍以传统方法种植和收割烟草,并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着传承百年的传统工艺。和茶叶一样,烟草叶老嫩的程度差异会带来不同的风味。烟叶收割后进行发酵和阴干,这一过程塑造了雪茄独特的芳香特性。烟叶经过甄选后捆成茄芯,再用传统工艺将长烟叶制为茄衣,手工卷成圆柱状的雪茄。此山谷中制成的大部分雪茄都被政府收购,销往其他国家赚取外汇。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为制裁古巴,下令禁止进口古巴雪茄。但讽刺的是,他本人在签署禁令前特意购买了上千支古巴雪茄,等到货后才签署禁运法案。这一禁令重创了古巴的雪茄销售,直到奥巴马任内,才逐渐允许古巴雪茄合法进口到美国。但随着对吸烟健康的担忧深入人心,雪茄恐怕很难成为古巴面向未来的长久经济支柱。

特立尼达:曾经辉煌的“糖谷”

如果说比尼亚莱斯山谷是烟草种植业的代表,古巴岛中部南海岸的特立尼达(Trinidad)则是殖民时期甘蔗种植和糖业贸易的中心。这座建于1514年的小城,因18—19世纪的糖业贸易蓬勃发展,至今还完整保留了殖民时期的建筑和城市风貌。小城中的街道并不像其他西班牙殖民城市那样横平竖直,而是沿中心广场呈放射状排布,褐瓦彩墙的房屋沿弧形的街道蜿蜒盘旋。高耸的棕榈树为躲避灼人阳光的行人提供了荫庇。马车在鹅卵石街道上发出清脆的咔哒声,看不到几辆机动车,仿佛回到了数百年前。

正在卷制雪茄的當地烟农。烟叶经过甄选后捆成茄芯,再用传统工艺将长烟叶制为茄衣,手工卷成圆柱状的雪茄。

特立尼达主广场旁保存了一系列糖业繁荣时期修建的豪宅和教堂,见证了小城曾经的繁华。主广场东北角的圣三一教堂完工于1892年,西侧是建于1813年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和修道院。教堂高耸的钟楼是欣赏这一凝固在时间中的古城的最佳地点。从广场往西南方向走几步,有一座已对外开放为博物馆的豪宅——坎特罗宫(Palacio Cantero),由当地最富裕的家族建于1828年,宅内至今保存着精美的装饰和艺术品。

1492年,哥伦布将甘蔗带到加勒比地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首次进行种植,从此开启了加勒比地区的糖业史。欧洲人在加勒比海诸岛开设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进黑奴进行种植。紧靠特立尼达的“糖谷”(Valle de los Ingenios),就遍布甘蔗种植园和糖厂,巅峰时期这里有超过50座糖厂和3万多名黑奴。

目前特立尼达的糖业已几乎萎缩殆尽,主要靠烟草加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经济,但在山谷中还能看到一些19世纪的糖厂庄园遗址。其中规模最大的马纳卡伊斯纳加(Manaca Iznaga)种植园有一座建于1816年、高45米的石塔,是糖谷的标志性建筑。庄园主曾用这座高塔监视黑奴们劳作,用敲钟的方式宣布奴隶一天工作的始末,火灾和有奴隶逃跑时也用钟声来发出警报。

如今的特立尼达有着和其规模不相称的国际化水平,遍布酒吧、客栈和高档餐厅,夜夜笙歌,与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的糖谷形成鲜明对比。游客们涌入古城,想要回到过去,古城却又因游客发展成了最摩登的样子,这恐怕是每个凭旅游业致富的古城在经历的悖论。

西恩富戈斯:南方的珍珠

特立尼达和哈瓦那这类殖民早期就建立的古老城镇,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后,街道多半显得逼仄难行。但特立尼达以西80多公里的港城——西恩富戈斯(Cienfuegos),却有着宽阔敞亮的马路,显现出19世纪殖民晚期城市规划的新风尚。这座相对年轻的城市由法国移民建立于1819年,至今城市的许多街道名称都来自法语。西恩富戈斯是古巴的第二大港口,得名于19世纪的古巴总督西恩富戈斯,在西班牙语中意为“一百束火”。从19世纪末期开始,很多来自西班牙的商人来此定居,因为糖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家致富,逐渐让市民经济蓬勃发展,西恩富戈斯因此被誉为“南方的珍珠”。

西恩富戈斯虽然年轻,却是19世纪殖民晚期拉美新城市规划的典范,因而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建在西恩富戈斯海湾内侧,中心为占两个街区长的何塞·马蒂公园和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城市的主要建筑,多为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广场的东侧为完工于1833年的西恩富戈斯主教座堂,高低不一的两座钟楼可能象征了尘世与天堂的距离。教堂的正门被一对脚踏石球的美第奇狮子守护,这对狮子的原型位于意大利罗马的美第奇别墅,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仿制。广场的北侧为托马斯·特里(Tomás Terry)剧院,建于1887年,得名于当地的富商,剧院可以容纳近1000人,内有精美的木雕和壁画,足见19世纪末当地市民经济的繁荣。教堂的西侧还有古巴唯一一座凯旋门,于1902年为纪念古巴独立而建。我到时,整个广场上几乎看不到人,建筑就变成了唯一的主角,它们的线条简约明朗,红顶白墙,和谐统一,充满几何韵律美,正是新古典主义理念的完美体现。

西恩富戈斯的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呈四方棋盘式排布,宽阔而敞亮。其中最著名的一条是广场东侧从市区一直向南延伸入海的普拉多大道(Paseo del Prado),也是古巴最长的街道,大道两侧多为底层带廊道的殖民风格建筑。沿着大道走到深入海处的南端,能看到多座殖民时期富商修建的豪宅。最南端的瓦莱宫(Palacio del Valle)建于1913—1917年,为新穆德哈尔风格建筑(一种摩尔复兴建筑),充满了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建筑元素。走进瓦莱宫,随处可见马蹄形的拱、马赛克镶嵌的地板和繁复的几何纹样浮雕装饰,不由得让人想到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阿尔罕布拉宫。

登上瓦莱宫屋顶的塔楼向外望去,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当年的西恩富戈斯作为古巴南方的重要海港,正是在这,将蔗糖、烟草和咖啡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加勒比其他地区和南美洲。

糖谷遍布甘蔗种植园和糖厂,图为甘蔗种植庄园中的瞭望塔。
特立尼达的主广场。
西恩富戈斯的瓦莱宫,为新穆德哈尔风格的建筑(一种摩尔复兴建筑),充满了西班牙南部阿拉伯建筑的风情。
西恩富戈斯主教座堂,门口是一对脚踏石球的美第奇狮子。

卡马圭:魔幻的迷宫之城

从西恩富戈斯向东300公里,下一站是位于古巴东部内陆的卡马圭(Camagüey)。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