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交付周期下业绩将逐步兑现
作者 薛宇
发表于 2024年4月

3月20日,中国核电公告称2024年投资计划总额约为1215.5亿元,同比增长51.9%,创下其上市以来新高。2019年起,中国陆续核准17个三代核电项目,合计包括34台核电机组,2022-2023年核准密集,年均10台,而项目从核准到开工期存在项目准备真空期,因此2024年起,前期核准项目将迎来密集开工交付周期,行业内的核电设备或材料,核电工程建设以及核电运营商环节优质公司将进入高景气周期。

核电景气持续

中国核电2024年计划投资额主要用于核电、核能多用途、新能源、单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参控股资本金注入、收购项目等,而公司2021-2023年计划资本开支分别为339亿元、506亿元、800亿元,相比以往,中国核电的投资计划大幅上涨。

事实上,2019年中国核电审批在暂停多年后终于重启,此后审批开始加速。

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核安全事故,中国核电审批一度暂停,于2015年一度恢复后继续停滞,于2019年重启,重启后每年核准机组数均在4-5台。直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的发展核电。2022年起,核电投资完成额和新机组核准数量增加明显,政策性支持效果显著。由于国家核电发展政策导向明确,核电业务持续放量。

2019年起至今,中国陆续核准17个三代核电项目,合计34台核电机组,其中2022-2023年核准较为密集,年均达到10台。

国盛证券指出,由于项目核准到开工期,存在项目准备的“真空期”,2024年前期核准项目有望迎来密集开工,行业FCD规模有望大幅提升。同时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保持全球第一。当下行业产业链有望进入高景气周期。

根据IEA数据,2022年中国碳排放114.8亿吨,同比下降0.2%。减碳减排任重道远。

数据显示,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中燃煤电厂贡献95%以上的碳排放,因此,电力行业减碳排放,进行能源结构改革成为重要任务,而核电作为清洁的基荷电源,相比风电、光电以及水电而言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显著特征,非常适用于大型电网的基负荷以及必要的电网调峰。

另一方面,电力消费是居民生活及工业的刚需消费,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9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89091亿千瓦时。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