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国内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产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回落,2023年,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的盈利实现增长。据预测,2025年,国内军用发动机总价值量约为728亿元,商用发动机总价值量约为971亿元。未来中国航空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市场价值将达到3502亿美元,航空发动机使用阶段的维修、换发再次拓展了供应链的价值空间。
国内企业的研发力度处于较高水平,军用飞机的国产化持续突围,带动冶金、化工、电子、材料、涂料、电控系统等全产业链升级。
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军用飞机配套的航空发动机采取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模式。近年来,“两机”专项、“飞发分离”等举措项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发展给予了强力支持。
以三代、四代战机为例,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率约70%。400MN模锻液压机是目前中国自主研制、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模锻液压机,同时也是目前最大单缸力精密模锻液压机,解决了新机型超大尺寸、高强度、高精度锻件的国内制造难题。航发动力制造的涡喷、涡扇、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包括“秦岭”、“昆仑”、“太行”、“玉龙”等,随着更多型号的发动机研制及批量生产,预计2040年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率将提高至90%。
中国银河证券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军机发动机需求总量约为2.8 万台,其中新增军机需求总量约1.2万台,国产替代发动机需求约3390台,维修与换发带动的发动机需求约1.3万台。“两机”重大专项启动后,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正式步入发展红利期。2021年以来,伴随备战需求大幅提升,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规模放量,发动机制造业进入蓬勃发展期。东北证券认为,2023年新建产能进入集中达产期,随着“十四五”期间主要机型的换装列装加速,航空产业链景气度有望持续高增。
2020年以来,航空发动机材料厂商纷纷扩产,项目于2022年前后陆续建设完毕,其中建设规模较大的航材股份近69亿元募投项目将于2024年5月至2026年3月陆续达到可使用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