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2023年第四季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业者营收季增7.9%,达304.9亿美元。2023年受供应链库存高企、全球经济疲弱,以及市场复苏缓慢影响,晶圆代工产业处于下行周期,前十大晶圆代工营收年减约13.6%,为1115.4亿美元。
其中,台积电3nm高价制程贡献营收比重大幅提升,推升其第四季全球市占率达到61%。2023年全年台积电实现营收2.16万亿元新台币(约合693.8亿美元),同比下滑4.5%。整体上看,先进制程(包括7纳米及以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达到了67%。
联华电子则下滑到第四位,排在三星和格罗方德之后。财报显示,2023年营收为2225.3亿新台币,同比下降21%;净利润609.9亿新台币,下滑30%,毛利率35%,净利率27%。台积电的收入是联华电子的近10倍,利润相差13倍,台积电毛利高达54%,净利率达到39%,并且近20年维持稳定。而联华电子的毛利率则剧烈波动,2019年之前的平均毛利率只有19%左右,而平均净利率则仅有6%左右。
曾经,联华电子是行业排名第二,创始人曹兴诚与台积电张忠谋并称为“台湾地区晶圆双雄”。并且曹兴诚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晶圆代工的商业模式:将设计与制造分开,独立出晶圆代工厂,为客户提供代工服务。就这个创意,曹兴诚与张忠谋接洽过,但没有回应。最终,随着张忠谋创办台积电,两人的分歧落实到联华电子与台积电的商业竞争上。我们通过财报复盘两家公司激烈的竞争,对理解芯片制造有莫大裨益。
联华壮士断臂,追赶台积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芯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全球芯片市场从美日扩散到欧洲和亚太。199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已经连续3年以30%的复合增速高增长;当年,台积电营收增长49%,首次突破10亿美元,净利率高达52%。其产能压根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十几个大客户主动提出,用大笔定金换取未来数年的产能,引发其他客户的严重抗议。
由于台积电从不主动打价格战,给行业留下了充足的利润空间,所以,竞争者进入是必然的。中国台湾地区本土的联华电子本身就是一家IDM厂,做出一个令业界哗然的壮举:将旗下的芯片设计部门剥离出去(通信芯片的联发科前身便成立于此时),转型为纯粹的晶圆代工公司,当时晶圆代工只占联华电子收入的1/3,而且芯片设计的利润更丰厚,这种舍大取小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壮士断臂。不过联华电子认准了专业晶圆代工的前景,但只能接一些中小客户,很多大厂担心技术外流、不会将芯片设计图交给联华,于是联华毅然对自己动刀。而这种决然也为联华今后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
联华电子的企业文化是“精、悍、迅、捷”,公司出奇招积极拉拢了美国前十的芯片设计厂商如S3、ATI、赛灵思、ESS、OPTi、莱迪恩、闪迪等合资30亿美元。这种首创的与客户建立联盟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联电”模式后来被中芯国际等中国大陆地区代工企业效仿。
联华电子灵活经营(杀价、挖角)和多样化投资策略(并购、合资),大举扩充版图,快速逼近台积电的霸主地位。台积电1996年财报显示,收入400亿新台币、利润200亿新台币,但也无奈的写道:“半导体代工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原因是本公司过去的表现优异,吸引了众多后继者加入竞逐。”
联华电子鼓励负责人出去创建新公司,组成了蔚然的“联家帮”。台积电培养的是将才、用人看中器识,而联华培养的则是帅才,用人看魄力。尽管联华进入晶圆代工比台积电晚了8年,但一出手便直逼台积电。1997年3月,张忠谋一直倚重的总经理布鲁克突然离职,他是张忠谋相识30年的旧友、合作创业7年的伙伴,一夜之间成为劲敌:他加入了联华电子。1998年,联华的全球份额达到18%,加上台积电的46%,两家合计占比达到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