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亦何尝无风闻”
作者 卜键 陆洋
发表于 2024年4月

风闻,此处指“风闻言事”,史籍中亦作风闻参奏、风闻参劾、风闻纠弹、风闻入告等,乃帝制时代朝廷赋予科道的一种特权。明代设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通称科道、言官,清朝的设置大体相同。他们职司纠察百僚,可以依据听闻之事劾奏,不必交代消息来源,不用提供揭发人姓名,即便查明失实,也不受惩处。至其渊源,似可追溯到三代的“谤木谏鼓”,以及两汉的“采风”与“举谣言”,而在晋朝已然制度化,此后各朝虽有加减,大多相沿承。

清朝定鼎北京之初,曾明确科道“许风闻言事”。而有惩于晚明的内阁倾轧,曾将风闻参奏作为一种党同伐异的攻讦利器,加上满洲勋貴多骄横跋扈,厌烦被人说三道四,遂予禁止。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三月,有旨令科道“凡有论列,须从国家起见,毋歧方隅,毋立门户,毋泄己私忿,毋代人诬陷,毋以风闻辄告,毋以小过苛求”(《清世祖实录》卷九九),对风闻参奏亮起了红灯。清朝的科道统属于都察院,总员额在一百数十之众,平庸者自是乐得偷懒,却也总有人抗争质疑。康熙帝玄烨的这次召见垂询和集议,便是在此背景下举行的。

一、四辅臣的机心

顺治帝辞世之际,命未满八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而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号称“四辅臣”。次日,他们即以皇上的名义,传谕吏部和都察院,对于科道的弹劾做出硬性规定,曰:

国家设立言官,职司耳目,凡发奸剔弊,须据实指陈,乃可澄肃官方,振扬法纪。嗣后指陈利弊,必切实可行;纠弹官吏,必确有证据;如参款虚诬,必不宽贷。尔部院即通行严饬。(《清圣祖实录》卷一)

话语不多,反复强调一个“实”字,要求凡科道举劾必须先有确凿证据,否则就可能获罪。次日再命“严议巡方事宜”,增三等考核之制,增互纠之法,也就是地方大员可以反纠弹,对派驻各地的巡按御史加以种种限制。

四辅臣各怀机心,并不是一个整体,但在打压科道上非常一致。为何要这样做?想来还是与不愿受监督有关。“据实指陈”“确有证据”说来冠冕堂皇,立意则在于堵塞言路。且不说那些个满洲王大臣、内阁大学士,即以卿贰督抚论,如有贪赃侵占,怎么会让科道在跟前目睹?沿承千载的“风闻言事”,就是要监察官员听到议论、发现线索即行举报,然后进入审查程序。那也是震慑贪官污吏的必要手段,使之不敢太恣意妄为。索尼等皆系老臣,不会不明白此间深意,却断然拟诏,出台新规则,来了一个反震慑。而权臣从来不乏小跟班,淫威之下,被打压的群体中也会有人跳出来鼓掌喝彩。几日后,山西道御史胡来相条奏,主要意思是:今后科道参奏某官,应注明是否亲身经历、亲眼目击,不然就得提交揭发者姓名和具结字样;若审明内容失实,即行反坐,诬揭之人亦反坐。又过了几天,吏科给事中杨雍建上疏,说那些“揭报之人非谋诈,即挟仇”,请禁止科道依据揭帖纠参。两奏很快获得四辅臣的批复,多数言官噤若寒蝉。

玄烨亲政后,这种局面并无多少改变。康熙十年(一六七一)五月,都察院左都御史艾元征上疏:“世祖章皇帝时于出位妄言及风闻失实者皆立加惩处,以风闻言事伐异党同、挟诈报复故也。嗣后果有确见,关系政治及大奸隐弊,仍无论有无言责悉听其指实陈奏外,余并不许以风闻浮词擅行入告。”元征为两朝帝师,素负清望,尽管仍有人提出抗辩,玄烨的看法与老师相同,谕曰:汉官中有请令言官以风闻言事者,朕思忠爱之言,切中事理,患其不多;若不肖之徒借端生事,假公济私,人主不察,必至倾害善良,扰乱国政,为害甚钜。(《清圣祖实录》卷四十)

此谕也说到明代君臣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搞得内耗严重,民生日艰,应当引以为鉴。此时的玄烨刚过十七岁,所说不无道理,也有些片面肤泛,应是从艾师傅那里学来的,却得到经筵讲官熊赐履的激赞。由是可知这位后来的理学名臣、内阁大学士,也精擅马屁功夫。

二、地震示警

转眼到了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正月,征讨三藩叛乱的战局渐次扭转,都察院左都御史宋德宜上疏:“自三桂煽乱,各路统兵大将军以下,亦有玩寇殃民,营私自便,或越省购买妇女,甚者掠夺民间财物,稍不如意,即指为叛逆。今当克期灭贼,尤恐借端需索,请严饬。”(《清史稿·宋德宜》)此奏未见具体指证,属于典型的风闻言事,玄烨即加采纳,录入谕旨,令统兵大将军王、贝勒等严行禁止,并没有要德宜提交什么详细证据。

亲政日久,玄烨对内外大员的多数奏章,包括科道官的弹章洞察其弊,降谕斥责:

近见各处章奏,凡于见行之例,或借端营私,巧为掩饰;或推诿卸过,冀免处分;或徇庇情面,曲为弥缝。凡行一事,每滋弊端,以致良法美意泽未下究,而累己及民。揆诸立法初意,殊为未符。此等情弊,科道官虽有风闻,因无确据,难以指参。朕虽洞悉缘由,期其自行改悔,不加深求,遂尔因循,以为侥幸之路……( 《清圣祖实录》卷七三)

读后,应能感觉到,这位英察的青年天子已发现禁止风闻言事有些不妥,却也没想明白怎样解决。

十八年(一六七九)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强烈地震,德胜、顺承、彰义等城门倒塌,宫殿、官廨、民居十毁七八,官民死伤甚众。大震稍停,尘土遮天蔽日,左都御史魏象枢即飞奔入朝,说服守门侍卫,终得进入乾清门,奏曰:“地道,臣道也。

本文刊登于《读书》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