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不欢迎“空窗期”?
作者 孟佳丽
发表于 2024年4月

2022年6月,陈薇薇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裁员,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心态经历了多重起伏:头三个月,她想着“先休息一下,不着急找工作”,之后她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投起了简历,盡管没有什么满意的offer,她自己也并不着急。直到2023年,就业市场行情持续走低,多家互联网大厂收缩招聘规模,陈薇薇感受到危机:她发现找工作愈发不顺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有过7年工作经验的她,却鲜少收到来自大厂的面试通知。

“回不了大厂了。”随着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陈薇薇不得不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略显残酷的现实。尤其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公司筛选的门槛也随之提高,空窗期就像之前热议的“本科学历”一样,成为一个被放大的“风险”。“可能HR面前摆了900份无缝衔接的简历,那他为什么需要一个工作经历不连贯的人?”陈薇薇分析自己的求职失利后认为,阻碍她找到理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段并不短暂的空窗期。

前程无忧曾在2022年发布过一项关于职场空窗期的调研,报告显示,近8成职场人经历过空窗期,其中约61%的职场人空窗时间不超过6个月,超过一年的人群仅占11.2%。

如今两年过去,就业市场的行情并没有好转。尽管没有进一步数据证明空窗期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从过去一年多的职场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人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按下暂停键,并且随着求职难度的提升,这段空窗期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半年乃至一年的情况也不少见。

然而,在猎头以及HR眼里,空窗期就成了候选人简历中的一条裂缝,成为他们不得不去关注的焦点。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是否有一些自己没发现的风险?是否能重新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是否还能跟上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候选人职业生涯断层可能会给HR带来的疑虑,因为它代表着不确定的风险。

职场空窗期是否就等同于公司人的职场“案底”?它作为一个减分项在招聘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有多少,又是否决定了一个候选人的去留?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多位有过“空窗”经历的职场人,和不同行业的HR及猎头,试图梳理出当下各方对空窗期的看法,给有相似经历的职场人提供一些参考。

HR眼中的空窗期

拥有二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人力资源专家叶楠认为,如今大多数HR已经能理解当前职场上存在的“我已经很努力在找工作,但是找不到”的情况,并不会因为空窗期而一票否决候选人。实际上,空窗期如何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拔,需要从市场供需来分析。

在供需关系方面,行业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李以闻是一家传统制造业的招聘HR,主要负责研发类岗位的招聘。这类岗位有一定门槛,且过去几年发展平稳,人才供需较为平衡。因此李以闻很少遇到有长时间空窗的候选人,哪怕有空窗期,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3个月。而3个月也是她认为在行业里“寻找一份理想工作”或者处理一些可能存在的家庭事务所需要的时间上限。

在筛简历时,李以闻也将3个月作为一道分界线。面对空窗期超过3个月的候选人,她会多一份谨慎,比如问一问对方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但这并不构成李以闻对一个候选人能力优劣的判断。毕竟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迭代速度没有那么快,短期空窗不会影响求职者胜任岗位的能力,但“多问几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候选人的职业规划,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节奏更快、流动性更高的互联网行业,机会“转瞬即逝”,HR对于空窗期的时长会更加敏感,尤其是一些初级岗位的筛选上,候选人的可替代性很高,HR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因此出于节约时间成本和规避不稳定因素的考虑,他们往往会将空窗期作为卡简历的一道坎—正如陈薇薇所经历的。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