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安德特人绳到中国麻绳——绳子旅行记
作者 刘小方
发表于 2024年4月

在今天的世界,无论你生活在何处,绳子都抬眼可见。当我们步入人类文明史深处时,更会发现绳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古代先民无论是在束发穿衣、深井汲水、捕鱼织网、崖壁采蜜、骑马乘车等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制造车船、军事作战、修筑城池、远洋航行等复杂工程中,甚至是在测量记事、法律制度、政权建设等抽象活动中,统统离不开绳子。俗话说“单丝不成线”,一束细小的植物纤维没有什么力道;但把纤维纺成纱线,将纱线拧成股线,再将股线编成绳子后,柔弱的植物纤维就变得强劲耐用,并能在诸多领域创造出无限可能。

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卷一》“制绳”篇中说:“对于古代帝国来说,绳子的制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而在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大型纪念碑时,奴隶们只有通过绳子才能使他们的力量聚合起来,以移动金字塔和其他大墓碑中使用的大石头。”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费里斯·贾布尔则认为:“在发明的万神殿中,绳子要远比轮子更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帆船发明到18世纪末,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繁荣、科学进步和军事成功从根本上依赖于绳子。”

绳子伴随人类进化的历程而出现,在数万年前就已存在。自然界的细草、藤条、树根、树皮甚至蛛网等都能给人们提供“捆”“系”等概念,而常见攀缘植物的触须所呈现出来的“S”形或“Z”形自然扭曲状态,也为人们发明、制作和利用绳子提供了直观借鉴。据相关资料显示,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人已经普遍能用椰枣树和亚麻的纤维、纸莎草或驼毛等制作绳子。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的墓碑画像上就有172个男人正用4条长绳拖动一座60吨重的巨像。

1万多年前,古人类把绳纹印刻在陶器上,给我们留下了绳子早期旅行的模糊踪影。大约在公元前2800年,中国古代先民通过提取大麻纤维制作出结实耐用的麻绳。中国麻绳以其优良的品质而广受好评,并在与周边人们的交流中旅行到西亚和东南亚地区。18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菲律宾马尼拉发现了麻绳,并命名为“马尼拉绳”同时介绍到西方。隋唐之际,印度“通天绳”魔术流布中国,并经中国传入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成就了绳子旅行史中的一段神秘记忆。

尼安德特人绳与绳纹

由于绝大多数绳子都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所以它很难像石器、珠宝一样长久留存,这给考证绳子起源带来不小的困扰。近些年来,在考古学家的努力和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人们在绳子起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4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考古学家在埃及一座古港口遗址中发现了20多根用纸莎草编织的粗草绳。这些粗草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发现时摆放整齐,似乎仍在等待水手们前来取用。

2019年,考古學家在对法国东南部阿布里杜马拉斯(Abri du Maras)的尼安德特人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距今四五万年前的绳子遗存。由于时间过于久远,美国俄亥俄州凯尼恩学院的人类学家借助显微镜,最终确认了残留在几块石器上的植物纤维是由人工编织而成的。而在此之前,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绳子纤维出现在以色列的一处遗址中,距今约1.9万年。

显微镜下的绳子遗存(图片来源: M-H. Moncel)

绳子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久远,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把绳子用到了政治文化领域。《周易》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浙江大学黄金贵教授从字意演变的角度研究认为:在中国,最早由草、木、竹料编织的粗绳叫“索”,由丝麻线编织的细绳叫“绳”,两股以上绞合编成的绳叫“纠”。因为绳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汉语中与绳相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准绳”“绳之以法”“索道”“纠缠”等。

与汉语类似,英语中表示“绳”的词也较多,如rope、cord、string、cable等,分别用来表示粗绳、细绳、线绳、缆绳等,其中rope最常使用。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