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小伙刘正曦:我家住在燕郊
作者 陈佳莉
发表于 2024年4月
2024年1月,刘正曦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笑和哭,这是埃及小伙刘正曦最早认识的两个汉字。

最初学汉语被“虐”到想放弃时,老师让他从这两个字中选出一个代表悲伤的,他不假思索就选对了。“咧嘴笑和流眼泪的区别,太形象了!”折服于汉字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灵动和具象,他由此开启了一场与中国的“恋爱长跑”。

学习中文8年,4次参加汉语桥大赛,他一路从校冠军到埃及全国冠军,最后一次是担任大赛出题官。

《环球人物》记者一行见到刘正曦是在一个午后。他热情地跟每个人打招呼,1.92米高的身体微微前倾鞠躬,礼貌又有风度。如果不是古铜色的皮肤和高眉深目的长相“出卖”了他,光听那一口流利的中文,几乎很难相信他是个“歪果仁”。

2023年7月,刘正曦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担任外籍专家,进一步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采访中,他对中国诗词曲目信手拈来。形容汉语的魅力,他引用鲁迅的话,“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他张口就来两句黄梅戏《女驸马》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他到访十八洞村见证中国精准脱贫的成效,也从哈尔滨“小土豆们”身上看到了中国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

对中国情到深处,刘正曦在这里娶了媳妇,还在北京东边的燕郊买了房,“算是给媳妇一个‘安全感’,也让自己流浪中国的心扎根”。

做梦都在说中文

记者镜头之外的刘正曦,抛却优雅又略带阴郁的气质,活力四射,走路都是跳跃的,像他的中文名字一样,是个阳光的大男孩。

正义和阳光是他的追求,因此有了“正”和“曦”,而“刘”则来源于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他的汉语启蒙老师姓刘。

2015年,刘正曦考入埃及的一所语言学院,选择汉语专业的初衷有点“功利”:妈妈看中中国的发展速度,觉得学汉语有前途,在深圳做外贸生意的叔叔则希望能有一个懂汉语的侄子帮忙搞定翻译工作。

从第一节课起,刘正曦就有了换专业的念头,“阴阳上去”四个音调,听到他“怀疑人生”。

刘老师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句格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花了很大功夫才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刘正曦性格开朗,是班上最勤奋的,经常求着老师帮他“开小灶”。他到老师家中做客,厨房成了他的小课堂,每一个食材用中文怎么说,他全部用手机记录下来,回家后一遍一遍背诵。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口语水平突飞猛进,让同学们都很惊讶:想不到最初那个连“你好”都说不准的刘正曦,竟成了班上口语最厉害的一位。

2017年,刘正曦作為交换生第一次到中国,对这个陌生的国度充满了好奇:买东西时竟然只需要亮出二维码,大街上的自行车随时可以骑走,食物的种类竟然这样丰富……

带着惊喜与期待,刘正曦在南开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当时在天津电视台有很多演出,我经常去学习,看到主持人的说话方式和站姿,觉得很有范儿,就对播音主持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物》2024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