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下令清理孔庙里有资格陪着孔夫子享受后人祭祀的前代名儒,一次性取消了14个古人的“陪祀”资格。已经在孔子的儿子孔鲤旁站了500多年的荀子,也在被除名之列,理由据文献记载,是因为讲过“人之性恶”的话。
但把“人之性恶”视为荀子的谬论,也许是个历史的误会。
荀子的生活年代,是战国末期。按照《史记》里《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荀子在当年,算得上是兼跨学术和政治两界的大佬:他单名况,本是赵国人。虽然50岁才到齐国,但不久就做了稷下学宫的“祭酒”;后来因为在齐国受排挤,他又跑去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也算是地方一把手。他的学说,都集中在一部他和门生们合著的书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荀子》。
今本《荀子》收了32篇文章,那是西汉后期著名文献学家刘向的功劳。在此之前,荀子的文章从战国流传到汉朝,并被政府藏书机构收藏的,多达322篇。刘向通过文本校勘,发现其中有290篇内容都是重复的,所以把它们删除合并,最后写定为32篇,取名《孙卿新书》——以孙卿为名,是因荀氏先祖与孙氏有关,而当时人姓氏两出是常见的。
到了唐代,大理评事杨倞为此书作注,更改了篇章的次序,将书名更定为《荀子》,流传至今。引起后人极大争议的《性恶篇》,在杨本《荀子》里位于第二十三篇。虽然标题有点骇人,细绎内容,却是逻辑清晰的正常文字。荀子想表达的,是人的善良和教养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教育和学习的。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针对的是孟子倡导的性善说,但直接说人性善是“伪”,猛一看的确让人无法接受。清代以来许多学者指出,荀子时代的“伪”字,不是真伪的伪,而是人为的为——因是后天人为,所以加了一个人字旁。未承想时过境迁,“伪”字的后来意思,即“作伪”的“伪”,在汉语里取得了强势的地位,荀子的文意也因此长久被歪曲了。至于跟孟子的意见相左,倒是确实存在的。但荀子生活的时代,现实比孟子的时代更黑暗污浊,讲课时老师感愤现状,出语偏激,矫枉过正,或许也是常有的事。不过作为孔子所引领的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孟、荀二人并没有根本性的冲突。
荀子被后人诟病,还跟他的一个特殊门生——秦国丞相李斯有关。李斯学成后,在秦国的政治实践完全与儒家之道背驰,这能怪罪到乃师荀况头上吗?恐怕不能。《荀子》的《议兵篇》里,有一段师生对话,很能说明问题。学生李斯跟老师荀子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意思是秦国四代君主打仗连着胜利,海内就数秦兵最强,威名传遍诸侯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