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个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忙的事情之一,是谈判和签署“安全保障协议”。
2月23日,乌克兰和丹麦签署安全保障协议。2月24日,泽连斯基和瑞典国防部长讨论了启动安全保障谈判的可能性。3月1日,泽连斯基和荷兰首相吕特签署安全保障协议。3月4日,乌克兰和西班牙的安全保障谈判启动。3月19日,爱沙尼亚和乌克兰开始起草安全保障协议草案。此外,乌克兰已和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签署了安全保障协议,正在和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就安全保障问题展开接触……
泽连斯基的外交事务顾问佐夫科瓦近日对路透社表示,乌克兰原本无意“在一周内达成10项安全保障协议”,而是希望“深思熟虑”。但谈判加速的背后,是泽连斯基感到“时不我待”:瑞士政府致力于在年内举行乌克兰问题国际和平峰会,得到西方主要国家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响应。为此组建的专家组正在审议泽连斯基的和平方案,以挑出其中能和俄罗斯谈判的内容。乌克兰在战后的安全保障,正是关键议题之一。
欧洲议会官员泰蒂安娜·梅尔尼克去年12月撰文列举了几种从欧洲角度看可以讨论的安全保障方案,包括芬兰模式、日韩模式、以色列模式、无核武区模式,以及北约模式。目前乌克兰签署的大多数安全保障协议,包括为期十年的军事援助及培训计划,以及在俄乌再次爆发冲突时的“24小时紧急磋商机制”。这被乌克兰媒体视为无法加入北约背景下可以接受的“准北约方案”。
与这种北约模式相对的,是芬兰模式。梅尔尼克指出,国际社会从2014年起向乌克兰强烈推荐“芬兰化”(Finlandization),认为芬兰在冷战时期一边发展自身军事实力,一边在俄罗斯和北约之间保持中立的做法,是“完美安全模式”。但也有声音认为,如今连芬兰自己都放弃中立、加入北约,说明“芬兰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战略。
芬兰化是否是“历史错误”?在今天是否依然可行?北约式的安全保障真的是欧洲和平的解决之道吗?芬兰加入北约后还能否成为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桥梁国家?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3月27日专访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的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
阿霍自1983年到2003年担任芬兰国会议员,1991年到1995年担任芬兰总理,当时是芬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也是带领芬兰加入欧盟的总理。他亦是商界领袖,曾任诺基亚副总裁。阿霍还曾任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董事会成员、俄罗斯国家经济学院顾问等职,在俄罗斯待过多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阿霍笑称自己是“最懂俄罗斯的芬兰人”。但他坦言,对于俄乌冲突和欧洲和平的未来,他感到非常悲观。
“芬兰化”不可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战事已经僵持两年多的时间了。瑞士政府将在今年举行关于俄乌冲突的国际和平峰会,近期乌克兰也和约10个国家讨论了双边安全保障问题。对于安全保障的具体构想,一些人提出“芬兰化”是可行的选项,也有人认为“芬兰化”不适用于乌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