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的阿拉善,黄黄的光秃秃的,除了风沙还是风沙,像这样的天气会一直持续到6月、7月。48岁的护林人老巴时刻关注着天气预报,为种植梭梭树做准备。他说,今年的气温比往年同期低一些,种植时间已经延后了十多天。
一到春天,阿拉善总是会受到更多关注。这里是我国沙尘暴西北路径的主要通道和重要策源地,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贯穿全境。这里也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从1980年建盟到现在,人和沙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对峙。
很多人是通过梭梭树,认识了阿拉善。而今,在阿拉善种树已成为一场全民行动。2024年,阿拉善盟计划完成全民义务植树85.6万株,所有适龄公民都可通过线上报名的方式参与植树活动。
“阿拉善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老巴是阿拉善左旗人,也是一名“林二代”。在父辈治沙的耳濡目染下,他从高中起就接觸治沙工作,并在职业教育上选择了治沙造林专业,一干就是20多年。这也是很多阿拉善人的寻常。在他看来,阿拉善对绿的追求,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我希望能活一片绿一片”
一棵成年的梭梭树可以固定10平方米沙地,寿命可达百年。老巴至今依旧会为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梭梭树特别神奇,干旱的时候有可能到六七月份都不发芽,但如果下场雨,立马全部发芽。”
虽然梭梭树在耐旱、耐热、耐盐碱上已经足够出色,但种植和养护并不是件容易事。
四年前的3月,老巴和团队带着帐篷,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的巴特日不拉格嘎查村种梭梭树,那次的沙尘暴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能见度不超过30米,帐篷外沙尘暴,帐篷里扬沙,睡觉的时候要蒙着头,戴着口罩,做饭用的锅里能舀出三四碗沙子,吃东西只能开车去镇上买。”由于天气恶劣,他们不得不停工了两天。
不过,与沙尘天气的博弈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水源。梭梭树种植后的第二天需要浇水,否则成活率会大大降低。但很多时候,水源太远,又太少。老巴最远的一次是跑到了25公里外的地方拉水,每车可装载20吨水,一天最多能拉四车。按照每10吨水浇8亩地计算,四车水能浇种的面积非常有限。
“种植梭梭树的时候,每天步行30公里,一个月开车跑1000公里,是正常的。”说这话时,老巴就像在讲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
然而,把梭梭树种下去仅是第一步,要把它们养活变绿,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2020年,老巴的团队刚种完一片梭梭林不久,一场沙尘暴就把防护用的围栏刮倒了十几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