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九二二年三月,一座崭新的春晖中学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诞生。这所中学是上虞籍乡贤陈春澜(1837-1920)出资创办的,聘请教育家经亨颐担任校长。校门上隶书“春晖中学”四个字是经亨颐写的,校训是“与时俱进”。教学大楼取名“仰山楼”,膳厅为“思饥轩”,教师办公楼为“一字楼”,教师宿舍楼称为“曲院”。学校还有图书馆、科学馆等设施。整个建筑都是一色的木地板,绛红色的门窗,墨绿色铸铁栏杆,是当时最时尚的瑞典式,楼与楼之间都有长廊连接,即使下雨天,也不用带雨具。春晖中学建好以后,校园好似一个世外桃源。
当时,校长经亨颐邀请第一师范学校的同事夏丏尊参与春晖中学的筹建。经亨颐本来是想让夏丏尊到春晖中学担任训育主任的,夏丏尊自己愿意当个国文老师,推荐匡互生来做训育主任。夏丏尊邀请匡互生等朋友到春晖中学以后,还从上海邀请了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请丰子恺到春晖中学教音乐、图画兼英语。一九二二年下半年,丰子恺离开上海,一个人先到春晖中学任教。
在夏丏尊和经亨颐的号召下,春晖中学陆续从全国各地邀请了不少年轻的教师,刘薰宇、匡互生、朱自清、朱光潜、刘延陵、刘叔琴、杨贤江等,都是和丰子恺差不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教师,经过五四运动,在国内的新文化朋友圈里都已经崭露头角。
一批年轻教师的到来,使得校园里充满朝气。第一届学生于一九二二年九月十日开学,十二月二日春晖中学举行开学典礼,隆重庆祝这所学校的诞生。
初创的春晖中学,地理环境好,见山见水,江南的树木,郁郁葱葱。朱自清到春晖中学以后,看到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園,以及使人赏心悦目的环境,他说: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山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和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还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的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城中所见;那时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朱自清用细腻的文学笔法,描绘白马湖春晖中学的优美环境。当时的春晖中学远离城市,没有喧嚣,学校里琴声悠扬、书声琅琅。
丰子恺十分重视教学相长。他在课堂上,常常以轻松的方式吸引学生。比如上图画课,他用自己的形象特征做例子,告诉学生要抓住绘画对象的特点,“不论画什么都要抓住其特点,比如:你们想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住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一个倒三角形,又画上几笔,一个丰子恺的形象大致就出来了。此时丰子恺又把眼角、嘴边修改一下,忽然告诉大家:你们看,丰子恺笑了;丰子恺又重新修改一下,说,你们看,这个丰子恺哭了。
丰子恺上音乐课,也很有特色,他先将歌曲教唱一遍,然后盖上钢琴,自己到教室外面,听教室里的学生唱,如果学生唱得不好,或者音不准,他就进教室,给大家示范纠正,要求重唱。针对学生没有学过五线谱的情况,他选取《马萨在冰冷的黄土中》这首名曲当教材,让学生先静静地听,自己在钢琴上弹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他的旋律去唱,结果大多数学生能够随旋律跟着唱,而且唱得很入调,曲终的时候,数十人的教室中肃静无声,大家埋头在乐谱中,好像入了昼梦一般。丰子恺看着学生陶醉的样子,自己也无比兴奋。因此上别的课时,学生往往渴望早点下课,但上丰子恺的音乐课,大家嫌恶下课铃,听到下课铃声,好像好梦被鸡声惊醒。
一九二三年的中秋节,春晖中学举行演讲会。丰子恺演讲贝多芬与《月光曲》,演讲后他又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曲》。此时,朗朗的清辉,悠扬的琴声,洒满白马湖,春晖中学的师生陶醉在丰子恺的贝多芬《月光曲》里,对此,当年的春晖中学校刊记载:
今年中秋在阳历9月25日,适为开学后第一次“五夜讲话”之期,晚餐全体醵资(每人小洋1角)过节,藉破学窗生活的平板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