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园芸香
作者 王道
发表于 2024年4月

苏州耦园以伉俪情深而著称,而且耦园主人沈秉成与妻子严永华皆为文人,因此藏书很多。耦园的藏书文化,是值得做一番探索的。

沈秉成,字仲复,浙江归安(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沈秉成于咸丰六年中进士,曾任河南、四川按察使,广西、安徽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并一度进京履任,颇有政声。而他之所以在苏州园林定居,实际上与他在任时屡屡进谏,在官场不如意有关,再加上遭遇妻殁子殇,从而决定浪迹山林,隐退仕途。后在京与严永华相识,严乃为其第三任妻子。严永华出身书香人家,对诗画、音律颇擅长。两人在苏州择旧时涉园废址,易名扩建为“耦园”。

据说此园名取典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园址在苏州娄门内,三面环水,布局幽雅,分为东西园。东部以居住为主,西部则有书斋和藏书楼。

耦园的藏书楼名为鲽砚庐,呈“U”型结构,木质建筑。二层楼房,花窗、隔扇,屋脊古朴。楼前布置有假山、花卉,坐在楼中可以看山赏花,还可以抬头望一望明净的天空。

沈秉成之所以择居苏州,恐怕与在吴中有众多同道有关,如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听枫园主人吴云、网师园主人李鸿裔、拙政园的张之万、留园的盛康等,都是他的好友,经常聚会往来。据说耦园初建时有段时间,沈秉成和严永华就是暂住在张之万所在的拙政园的。

沈秉成辗转各地为官时,应该已经有了藏书的嗜好,除了古籍书卷,还有金石拓片,如沈秉成藏周嘉礼壶,还有鼎器铜尊。他所藏的《晋唐小楷十三种》,前有吴云题签并记,为鲽砚庐旧藏。如今,《小楷黄庭坚五种》 已经出版为广谱本,其中开篇就是鲽砚庐藏本,近代书法家王壮弘作评:“所见宋拓《黄庭》不下廿余本”,“而以沈氏鲽砚庐藏《秘阁》真本为好”。唐代“草圣”之一高闲的《草书千字文》,曾被沈秉成收藏,钤印“耦园至宝”。

值得一提的是,沈秉成书法也是可圈可点,上海豫园之“点春堂”堂名即出自他的手笔,三字取苏东坡的“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句意,至今仍可见此笔迹。

近代藏书家王欣夫也评论说,在苏州,对于金石碑帖的鉴藏,沈秉成与吴云、李鸿裔是并驾齐驱的,而且他们互相交流藏品,并互为题跋。

吴昌硕、吴云、俞樾、陆心源、李鸿裔等人都对沈秉成的金石碑帖收藏有所记录和称誉,由此可知,沈秉成在耦园所藏是颇富有影响力的。作为网师园主人,李鸿裔曾与沈秉成竞买少见碑拓,在他的日记有记。他于光绪七年(1881)阴历二月二十日,获得浙江甬东董氏送来的《醴泉铭》,确定为宋代拓本,纸墨均佳,但是索价千元,“不敢问津,仍以归璧”。但隔了两天后,过云楼顾文彬来送《九成宫》拓片,李鸿裔还是决定通过顾文彬代买那件《醴泉铭》碑拓。因为有一年,他准备以一千元拿下嘉兴张氏所卖《醴泉铭》碑拓,当时还嫌贵。但是他没有买到,是耦园主人沈秉成以“三千金”竞买到手。为此李鸿裔耿耿于怀很久,可知沈秉成买碑帖不惜重金。

耦园藏书楼的名称“鲽砚庐”,也是有所来源的。说是沈秉成在京师时喜藏砚,得千阳石端砚,砚平光洁,中有很多“雀眼”,似鱼形,制为二砚,名曰“鲽”,又以“鲽砚庐”命名书楼。

查鰈字,即海鱼之比目鱼一类,体侧扁,不对称,成鱼两眼都在右侧。而千阳石则产于陕西关中一带,以此石制砚似不多见,但真正实物也无从察看。

耦园还有一处景观与砚台有关,即东园之还砚斋。“还砚斋”三字为湖州现代书画家谭建丞书写。此匾两旁则为清代书法家刘墉的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从耦园的空间布局可见,还砚斋实际有东斋和西斋两处,分别为沈秉成与严永华个人书房。原匾已佚失,且本有俞樾篆书题匾及款识:“东甫先生(按,名炳震)为吾郡老辈,生平致力于经学、史学、小学,实为乾嘉学派导其先河,莫年所用一砚,久已失之,今为其元孙仲而复廉访所得,因以名斋。”

俞樾在苏州也有私家园林曲园,且与浙江老乡沈秉成有交往。这段话说的是沈秉成曾偶然获得曾祖沈炳震用过的砚台,沈炳震早有文名,沈秉成在主编《蚕桑辑要》时还特地在书后附沈炳震所辑乐府二十首。

冥冥之中,是否真有缘分?在传统时代人们多相信“天意”,遇到极其巧合的事情,总把它当作使命一般敬畏。在这个小书斋的后壁还挂有一幅《松荫读易图》,一位长者在松下依石读《易》,可谓与书斋名相得益彰,况且沈秉成也的确对《易经》有所研究。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