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书舍札记(十三)
作者 陈子善
发表于 2024年4月

罗琅旧藏《五十又集》

二○二三年十二月初,到港参加香港作联成立三十五周年研讨会。会后到“新亚图书中心”领取拍得的旧书,其中有一本一九六二年一月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初版《五十又集》,勾起了我的好奇和回忆。

有《五十又集》,前身必是《五十人集》。但《五十人集》我未见。《五十又集》,顾名思义,即又一本五十位作者文章的合集。对这两本书,叶灵凤在《五十又集》的《后记》中有所说明:

《五十人集》是一部新型的文集。五十个人到底是五十个人,生活、思想、爱好,以至文笔,都各不相同,可是也并不完全矛盾。因为这五十个人到底也不是“乌合之众”,彼此之间也不全是“路人”。因此我们读着《五十人集》,仿佛遇见了五十个朋友……

《五十又集》的体裁,自然也与《五十人集》差不多,但是内容方面,在我匆匆的翻阅了一遍所得的印象,觉得有了不少新的特点。第一是此五十人并非全是彼五十人,有不少是新的参加者,使得本书的读者获得不少新的朋友……

《五十又集》分为“历史·掌故·文物”“山水·风土·人情”“诗画·书籍·文玩”“花木·鸟兽·昆虫”和“戏剧·生活·其他”五大辑,真是丰富多彩,大都清新可诵,阮朗的《黄黑妮的一家》、沂新帆的《书橱偶拾》等篇尤使我心折。作者有大家熟知的早已在香港文学史上留名的叶林丰(叶灵凤)、阮朗(严庆澍)、辛文芷(罗孚)、何达、吴其敏、高旅、夏果、黄蒙田、夏易等,还有林霭民、陈君葆等著名人士。然而,更多的作者名字陌生,显然都是笔名。有趣的是,这本《五十又集》“目录”下方有多处钢笔注释,一一注明作者原名,按“目录”次序照录如下:

包有鱼(陆雁豪)、吕章(李侠文)、淡生(苗秀)、陈思(曹聚仁)、沂新帆(张千帆)、林下风(侣伦)、吴双翼(吴羊璧)。

其中,陈思是曹聚仁,林下风是侣伦,刘以鬯主编《香港文学作家传略》(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1996年8月初版)早已注明。但包有鱼是陆雁豪笔名,沂新帆是张千帆笔名等,均为新发现,这本《五十又集》的原主人想必有所本,才会这样加注的。那么,原主人是谁呢?

打开此书,扉页右下方钤有一方很大的“罗琅之印”,原来这本《五十又集》是罗琅先生的旧藏。他也是此书作者,书中写《牛》的罗漫,就是他。

罗琅先生长我十七岁,是我的师长辈,我们结识于一九九三年,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我的《香港访学日志》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这一天有如下记载:

上午訪罗孚,拍苏曼殊手迹照片。中午与吴其敏、罗孚、罗琅见面,与吴其敏笔谈。

记得那天是星期天,我们一起在港岛上环的一家店饮“午茶”,这是由罗孚先生介绍,我与罗琅先生的首次见面,谈笑甚欢。因吴其敏先生听不懂我的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我又听不懂他的广东话,我俩之间只能“笔谈”,谈些什么,却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后来我多次到港,在香港作联的活动上,在“炉峰雅集”的聚会上,又常与罗琅先生见面,也常向他请教,他还赠我《香港文学记忆》(香港文汇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等书,使我受益匪浅。但我没想到他的这本《五十又集》能归我所有,自当什袭珍藏。我很想念罗琅先生。

新见梁遇春译本

这次到港开会,另一个收获是得到了四种从未见过的梁遇春译本。

大家知道,梁遇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却很久远。他是独树一帜的散文家和翻译家。不过,对梁遇春的翻译,尤其是他深度参与上海北新书局“英文小丛书”的成就,我们至今不甚了然。以前我曾介绍过“英文小丛书”中的几种梁译,原以为已经差不多了,不料这次又有新的发现,而且一下子竟有四种之多,实在是意外之喜。

这四种梁译分别是《一个自由人的信仰》,B.Russell(罗素)著,一九三一年一月初版;《三个陌生人》,T.Hardy(哈代)著;《老保姆的故事》,Mrs.Gaskell(盖斯凯尔)著;《忠心的爱人》,St.John Hahkim著。后三种都是一九三一年五月初版。

北新书局的“英文小丛书”是英汉对照的小册,篇幅仅一百二三十页,故每本只能收入一篇中短篇小说或一个独幕剧或几篇散文,可谓短小精悍。《一个自由人的信仰》就收入了罗素的《一个自由人的信仰》《机械与感情》两篇,再加一篇《罗素的自叙》,而《忠心的爱人》则是“一幕青春的喜剧”。“英文小丛书”的另一特色是书前大都有译者写的同样是短小精悍的前言,对作者生平和入选作品略加评点。梁遇春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的分析的独到和文笔的优美,不妨把《老保姆的故事》的前言照录如下:

Mrs.Gaskells(Elizabeth Steven-son,1810-1865)

这位女作家是英国小说家里第一个把穷人们的生活老老实实地描写出来。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