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人新雅集
发表于 2024年4月

此前,热播剧集《繁花》一夜之间让黄河路爆火,霓虹闪烁间,90年代上海的繁华与腔调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海纳百川的上海,不仅是摩登秀场,更是屹立于潮头的时代韵脚。作为文化的交汇地,上海不仅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也为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搭建了桥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及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3“江南雅集”传统工艺研修班)研培作品成果展也在《繁花》热播期间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携手创作30余件作品,包含纺织、陶瓷、印刷、制茶、雕刻等丰富工艺,以展示江南传统工艺的精湛与韵味,同时注入了现代创新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繁花盛开的文化盛宴。

第壹集

取青媲白

以“一带一路”主旨领衔的景德镇瓷器作品,有青白瓷系列賞瓶《追梦未来,取青媲白》与青花瓷系列作品《青韵苍穹,逐梦太空》。非遗传承人以精湛的传统技艺与设计师团队开放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共同守正创新,探索新路。《追梦未来,取青媲白》将宋代相传的青白瓷手工技艺与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字符经典相融,并采用现代简练的小口器形,形成古老与时尚的碰撞。小口瓶的一次成型,特别考量手艺人的传统手上功夫。传承人王水彬近三十年来一直潜心于青白瓷研究、制作、传承,在此次创作中,以独到的半刀泥刻画工艺、镂雕工艺、薄意雕刻工艺表现纹样和字符,使每一件作品在入窑焙烧后,釉薄处泛白凝玉,积釉处碧透青盈,纹饰立体透显,纹样与字符相得益彰,若隐若现,青白辉映。既恪守了青白瓷“白中影青、青中见白”温润如玉的特质,又不失当下时尚的琼玖之美。

P: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周爱华:《追梦未来取青媲白》为青白瓷系列时尚魅力赏瓶,是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合作的一种创新尝试。追梦当下设计对“古老与时尚”的无边界穿越。创意构思的原点,表现在刻意设计简练时尚且别有特质的系列小口器形之上,将景德镇青白瓷宋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与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及金文字符经典契合完美相融。青白瓷创烧于五代、兴于北宋,其瓷釉色“白中泛青、青中见白”,为景德镇窑首创,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作品整体设计的小口系列赏瓶追求线条简练与系列器形的特质识别,并特别选用了宋代青白瓷传统手工成形技艺,传统灰釉烧成技艺。小口瓶的一次成型,特别考量手艺人的传统手上功夫。系列作品导入甲骨文及金文字符的文字为装饰设计元素,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品表面缀以甲骨文、金文“守正创新、探索传承、追梦未来”等字符,与青铜器纹、饕餮纹、敦煌纹饰打散重构,设计形成独特的适合纹样。并以青白瓷独到的半刀泥刻画工艺、镂雕工艺、薄意雕刻工艺表现纹样和字符,使每一件作品在入窑焙烧后,釉薄处泛白凝玉,积釉处碧透青盈,纹饰立体透显,纹样与字符相得益彰,若隐若现,青白辉映。呈现出“隐青”、“映青”的如玉般高级精致魅力。《追梦未来取青媲白》既恪守了“白中影青、青中见白”的青白瓷传统经典温润如玉,又不失当下视觉追梦时尚的琼玖之美。跨越时空聆听远古的声音,探索尝试古老的文明与时尚的特质神韵。可谓守正创新,取青媲白。

P:在呈现这件作品之前?你耗费了多少时间去钻研和沉淀?

周爱华:创作,是一定需要持久的学习钻研和积淀。对于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的跨界设计作品更是如此。尤其重要的是,设计师需要花费时间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对匠心手艺的学习理解,并饱有跨界创作的热情和激情。将创新理念设计美学充分发挥并融合进非遗技艺。同时,对于设计与设计实现之间困难要有的充分认识等。当然,作为项目小组负责人的整体工作进程组织能力也是很重要。《追梦未来取青媲白》作品的呈现,确实耗费了研究探索创新设计的精力和时间,但这是整个项目组共同的专业沉淀。项目的启动,是我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与江南雅集研培班的江西省青白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水彬老师结识,进行了关于青白瓷跨界合作主题思想的初步探讨。王水彬老师对青白瓷的烧制工艺和雕刻等工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进行研究和实践。代表作品之一纯手工古法柴窑烧制的《灵山观音》在业界有很高的成就赞誉。在我们的交流中,他希望跨界合作能带来在传承祖辈的技艺中有设计内涵的创新提升。在沟通了彼此的初步想法以后,我们建立了项目小组,导入了切实可行的跨界工作模型。即:学习理解与交流、创想发现与探讨、并行设计与共创、设计创新与设计实现等模块,有序交又并穿越推近。学习理解与交流;在确定跨界创新设计的第一时间,我与团队的设计师去到景德镇,进行深入的学习理解与交流。(我一直认为,与传承人进行跨界设计合作,深入的学习了解/理解以及交流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景德镇浮梁镇,我们深入在乡村传承人王水彬神瑛坊工作室(江西省青白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古法烧制柴窑基地)实地考察学习了解专业特性,一层层理解传承人王水彬充分讲解的青白瓷的专业特性。景德镇陶始于汉世、青白瓷创烧于五代、兴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南方瓷业的技术和艺术高峰。青白瓷的材质特征是当地固有的地方特色,以景德镇的南河流域和瑶河流域所产生的特殊原材料,其炼制材料的工艺要求极高、过程复杂、周期漫长,成就了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青白瓷。

创想发现与探讨:在窑厂近距离观察青白瓷青白色阶的色板,细心观察青白瓷工匠传神的薄意雕刻、半刀泥刻画,若隐若现的精湛技艺,观察比对不同纹样的雕刻形式感,青白瓷的“影青”、“隐青”、“映青”的细微变差别与变化的神韵。体会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视觉感受。共同探讨提炼确定了创新设计的目标:充分运用了传承人大师宝贵精湛的传统技艺与设计师团队开放的创新设计思维,以简约时尚流畅的现代造型,导入甲骨文、金文独特的视觉表达,融和饕餮纹、青铜纹的意向概念,现场手绘了设计草图、初步探讨了引入的工艺的创新突破点。

并行设计与共创:整个项目的设计构成图稿,在青白瓷器形創新设计的三维建模、甲骨文与金文视觉导入的文字设计、饕餮纹、青铜纹概念手绘图等同时并行展开,并与王水彬老师远程交流、视频讨论。对于特别设计的小口流线系列造型,是我创意的一个坚持,王水彬老师也很赞许,特别准备选用古老的宋代青白瓷传统手工成形技艺,这一时尚设计与设计实现的古老工艺结合,是一个创新的探索。而在青白瓷器形上以甲骨文与饕餮纹、青铜纹的契合也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手法,如何既能显

现雕刻立体感,又不失青白瓷“隐青”、“映青”的特性,我与王水彬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对设计构成图稿做了多次调整,最终的设计呈现是一个有突破点的共创:设计创新与设计实现的过程,尤其是非遗跨界的创新设计主题项目,对于设计师与传承人都是一个探索新路的过程,会面临不同的挑战。《追梦未来取青媲白》也是一样。我与王水彬老师共识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我研学甲骨文多年,与大多数研学家不同的是,我喜欢上甲骨文不是专研文字发展的人文历史,而是特别爱上了文字的艺术性和图案化,并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应用于设计,将古老的历史之美融入创新的设计。

所幸的是,我的认识得到了甲骨文研究专家的认可。这一次的设计原创点导入甲骨文设计,得到了传承人的理解共识并特别在设计实现过程中反复试验,并且这个项目恰逢冬季,寒冬的景德镇对于拉坯烧制成型都带来很大问题,小口瓶的一次成型也是其中的手艺特别考量之一。不同的器形转换不同的图案设计,也都需要反复的调试,才呈现出了“白中影青、青中见白”的最终效果。

本文刊登于《凤凰生活》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