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自然中去
发表于 2024年4月

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各种地球生命,右的来去无影,有的繁衍不息,有的相互敌对,有的和睦友爱。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获得者妮娜·波顿全新力作《夏日木屋札记》,讲述了作者在母亲的乡间木屋度假时,与周围世界的小生物邂逅、互动的奇妙经历。飞蚁共舞其实是一场盛大的“婚礼”?看似讨厌的乌鸦其实聪明可爱又有同情心?在作者笔下,狐狸、蜜蜂、松鼠等动物是启发日常哲思的邻居与访客,植物和细菌也有着独特的生命语言和沟通方式。作者以诗意而洗练的文字,呈现了一位文学家兼生物学家眼中的牛命百态和物种进化史,同时呼吁人们与不同物种平等对话,和谐共生。

对于海洋的猜想是对的亚里士多德

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所以海上生活引发了妮娜·波顿的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地球三分之二的土地被海洋覆盖,但如果把深度也考虑进去,这个比例其实是98%。那么,为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居住在这2%的陆地上的人来说,海洋好像属于另外一个世界呢?那里有海星、浮游生物和飞鱼,几乎就像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大海里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运动中。乌儿在春天迁徙,它们会飞越海洋,投在海面上的倒影就像银色的鱼群。鲑鱼和鳗鱼漂洋过海,只为回到童年的小溪里嬉戏。它们借助地球磁场、信息素和水流的特殊味道为自己导航,路途中也能敏锐感知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同样不知疲倦的还有海龟,它们在世界环游,驶向它们出生的海岸——那也是它们青睐的产卵宝地。它们像原始生物一样,在记忆的指引下抵达终点。

然而,海洋生物并不只是空中生物的映照。海洋中的环境不同,对生物感官的要求也就不同。例如,光在水中传播时,其速度要慢于在空气中传播,并且会迅速地散射开来。因此,深海中的许多鱼能自行发光,为自己照明。声音在水中传播得更快更远,尽管我们在水面上完全听不见——水面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水上和水下两个世界分隔开来。若想欣赏水下的声音,你必须把桨垂直插入水中,再将耳朵贴到桨杆上仔细听。历史上,南海和西非的渔民就是这样做的,15世纪时,达·芬奇也发现了这一方法。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尝试聆听大海的声音,结果他们震惊了。他们几乎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那些五花八门的声音。水下有嘎吱嘎吱声,有咯咯声,有噼里啪啦声,有嘎嘎声,有鼓点一样的咚咚声,还有咕嘟咕嘟的冒泡声、嚎叫声、叽叽喳喳声、哀鸣声、口哨声和扑通声。有的声音像是烧烤牛排时发出的滋滋声,有的像震耳欲聋的锯子声或沉重的链条发出的沙沙声。这些声音都来自哪儿?原来,是一些鱼的下巴在一张一合,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一些鱼在吐泡泡;还有一些鱼的鱼鳔在特定肌群的作用下,梆梆作响。

本文刊登于《凤凰生活》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