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為一名天天在临床救治生命的ICU(重症监护室)医生,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病例,见证过各种各样的爱之后,我认为理性的爱应该包括3点:先救自己、拥抱时间、不放弃希望。
首先是先救自己。
民用航空业有个安全规则:一旦在高空发生失压或者其他意外,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此时父母要先给自己戴好面罩,再帮助未成年的孩子。为什么?如果单纯地靠冲动、靠天性、靠本能,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孩子,万一大人突然缺氧窒息,反而会失去救孩子的能力。父母只有自己先活着,才能救孩子。
临床医学界也有规则,要求在优先保证施救者安全的前提下再开展救援。在进行心肺复苏的现场,施救者第一步要做的不是马上对心跳停止的人做胸外按压,而是评估环境是否安全。因为只有施救者安全,被救者才可能获救。
先救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帮到需要帮助的人,让爱更有价值。这看似是个常识,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尤其是父母在遇到孩子生病甚至处于危难之中时。先救自己是理性的爱中最难做到的一环。
其次是拥抱时间。
当我们遇到一时还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我们很容易被爱的名义裹挟,做出不理智、无原则、盲目牺牲的选择。而事实上,先争取活下来,把困难交给时间,用时间去对抗困顿,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在临床医学上,很多疾病的治疗随着时间发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冠心病、结核病、肺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现在治不好的疾病,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新的医疗技术——基因编辑、脑机接口、mRNA等技术的涌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完全有可能运用于治疗疾病,给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最后是不放弃希望。
当患者命悬一线、危机重重,家属对患者怀抱希望、不放弃治疗的结果可能是患者的康复。有时候,不放弃才能等来奇迹。
只要一提到“希望”,我就会立刻回忆起一个发生于2005年的溺水男孩的病例。
2
“医生,你告诉我,我儿子醒来的希望有多大?”男孩的母亲个子不高,眼睛红肿,站在ICU门口盯着我问。
“现在看,能不能保住性命还不一定。”我说,“孩子的生命体征太不平稳了,深昏迷、休克,要用大剂量升压药,心率每分钟145次,需要通过呼吸机吸入纯氧才能维持氧合,而且心跳停了这么久,大脑缺氧太严重了。”我摇了摇头。
离她两三米远的电梯间外的地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他头发一绺一绺的,只穿了一条泳裤,脚底满是黑色的泥巴。他耷拉着头一声不吭,听我这么说,突然发疯了似的“啪啪啪”左右开弓用力地打自己的脸。
女人连头都没回,继续说:“我儿子特别听话,医生你想想办法,他变成什么样我都接受。”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我,为什么不告诉这个8岁男孩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醒来的希望有多大。这个孩子因为溺水发生了心搏骤停,陷入了深昏迷,这时候给他的父母一个确切的数字,对他们接下来的决策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