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馆里的奇迹

那一年,木头到北京办事,由于事情的麻烦程度超出预期,盘缠很快用尽。当时,即使是最快的电报汇款,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收到,眼看就要山穷水尽、露宿街頭了。
他想给老支书打电话求助,但一想让他老人家走半天山路到镇上的邮电所去汇钱,就有点发怵。隔壁牛大爷,就是去赶集时踩虚了脚,摔下山去的。他可不想让老支书去冒这个险。况且,他知道,老支书已把村上仅有的现金交给他了,如果再要钱,都不知道该卖什么了。
木头常常被老支书委以重任,当成接班人来培养。村里手脚利索、脑子比他灵光的,早就进城去挣大票子了。虽然并没有几个真正挣到大票子的,但至少从样子上看是大变了,穿的戴的以及说话的语气,已和从前大不一样。这在村里,就算是极大的出息了。
老支书却不这么看。他常常拍着木头的头说:“真正的有出息,不是骑辆二手摩托车逃进城里去,而是把咱这山村建得更漂亮,让大家住在这里比住在城里还舒服!”
这话他给村里的所有孩子都说过。听进去的,只有木头。这成为木头脑子不太灵光的证据——别人给他画一个大饼,他饿着肚子听得津津有味。
一想起大饼,木头的肚子顿时躁动起来。
在离家数千里的北京大街上,除了咕咕乱叫的肚子,木头几乎一无所有。
他从灯河一般的大街上,走到小街,小街上有许多小吃店,门口的价目表,让他不好意思抬头。
终于走到一家人少的小店,那店看起来像一间传达室,只放着三四张小桌子,灶上的大锅里正袅袅地往外散发着热气。炉灶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正在收拾碗筷。
木头想看菜单,没有。这让他的心里更没底——兜里只有5元现金,被捏得像腌出水的咸菜。
他问:“老板,面,小碗的……多少钱一碗?”
“8块!”
“不要炸酱,不要调料,不要臊子和葱,只要面,多少钱?”
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抬头瞄了木头一眼。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