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以为家
作者 冯一迪
发表于 2024年5月
小区里的貉(摄影/周梦爽)

貉的身份证

姓名

分类

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户籍

东亚特有物种

近亲

狗和狐狸

保护级别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如果你住在上海,晚饭后在小区里遛弯或许可以变成一次自然探索之旅。黑夜遮蔽视线,耳朵便派上了更大的用场。走在小区步道上,如果听到灌木丛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拿强光手电一照,除了刺猬、黄鼬这些常见的城市小兽,还有可能发现一种比它们大一号的犬科动物——貉(hé)。

融入城市生活的貉

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亚特有的物种,在国内广泛分布于东部、中部和南部,常被误认为原产于中美、北美洲的浣熊。小浣熊的尾巴有环状斑纹,貉的尾巴则无此特征。虽然貉与浣熊长相“雷同”,但是其实貉与狗、狐狸才是“亲戚”。

许多人得看到成语“一丘之貉”才能想起貉的读音。上海的野生貉曾因人类的城市建设而离开,如今又因高度的适应性而“回到”居民小区、融入城市生活。貉也是少数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动物之一。

融入城市的貉,会利用各种现成的空间,将藏身之所从洞穴和树根换成了墙体的空隙、假山的山洞、煤气管道、废弃的下水道等。

“貉口普查”

布设红外相机

——友好的监测方式

红外相机可以说是生物多样性监测最常用的方法——既不会对动物造成损伤,“自助”工作时间又可达数月之久。笔者及团队在上海一些可能有貉分布的公园绿地、小区初步走访之后,在貉可能出现的位置布设红外相机,监测其出现的频率、特别的行为和活动等。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