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晚间,宝马宣布深化在华布局,计划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2026年启动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奠定基础。
40年前,中国是一块未知的处女地,心怀“用技术换市场”的想法,外资车企纷纷涌入中国,那时候的疑惑是节点:早进入,竞争少,参与深;晚进来,市场逐渐成熟,能搭便车。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整条汽车产业链已经完备,生产能力和技术工人储备丰富,还成为前瞻科技的策源地。外资车企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纠结:一方面,源自部分欧美国家“以邻为壑”的执念,中国汽车出口可能面临不平等的高额关税;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经变得成熟,外资车企难以靠简单的“拿来主义”,在中国复制销量的奇迹。
如上两个因素,让外资车企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市场,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是加大投入,让中国成为其辐射全球的新技术策源地?是收缩战线,面临需求生变的市场,减少产品投入,以求短期业绩好看?还是想方设法,通过轻量化求一个折中之策?
“我没有听说任何一家大型跨国企业要从中国撤走,未来它们一定会继续在中国市场经营下去。”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对《财经》表示,对于很多跨国企业来讲,中国市场是很重要的,短期内没有其他市场能够替代。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4月26日宣布的全新200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在宝马集团迈向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核心地位。这不仅彰显了过去30年我们在华的成功,也表达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如今看来,加码中国成为越发普遍的选择。毕竟,从市场体量和成长性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就是全球最好的单一市场。难以想象他们会主动放弃中国市场。除了卖车,中国市场还是全球车企探索转型的重要试验田。只不过,具体的加码方式正在变得多元。
曾经辉煌的“拿来主义”
过去4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汽车人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外资勇于探索的贡献,更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经典案例。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率领代表团访华,看着位于湖北十堰的二汽,他对中国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汽车工业颇为赞扬。由此,美国通用提出向中国导入重卡技术,并提出“中外合资”的模式。当时谈判无果,但这引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他作出指示,合资经营可以办。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报告上批示,轿车可以合资。
1978年6月,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对外贸易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引进三条汽车装配线”。1984年1月,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大门。
1985年10月,伴随上汽大众首条总装生产线的运营,一辆辆桑塔纳驶出厂房,中国第一条轿车流水线就此诞生。
1987年著名的北戴河决策确定了中国“三大三小”的车企格局,确立了中国正式发展小轿车的决定,成为中国轿车起跑的发令枪。合资公司开始遍地开花。
回溯当年,欧洲汽车消费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增量有限;受石油危机影响,日系车企凭借轻便节油的特质冲入欧美市场;在此背景下,欧美的头部车企正有意识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开拓亚洲市场是重要的选项,这一诉求与中国的热情不谋而合。
中国汽车市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纳了来自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与造车理念,一批优秀的合资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同时一款款经典车型也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捷达、富康、桑塔纳,成为一代甚至两代人的难忘记忆,并亲切地称呼它们为“老三样”。
2001年4月,长安汽车与福特汽车达成合资协议,在重庆成立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至此,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纷纷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找到了合资的一席之地。
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九年时间里,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涌入中国,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继续深耕,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变化。在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销量主要贡献来源仍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品牌。
随着国家开始推动汽车私人消费,汽车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出行中,中国汽车行业逐渐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在跨国车企眼中,中国市场几乎遍地是黄金,争先涌入、不断扩产,以便分得一杯羹。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汽车是稀罕物件,受限制的产能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的鸿沟,只要能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外资车企普遍选择了一些保守的打法:一边提高中国产量;另一边将海外成熟的畅销产品,直接导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