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告别“躺赚”时代
作者 邓雨洁
发表于 2024年5月
(资料图片)倪以理。

中国站在时代的“交叉点”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未来,中国是依赖旧有增长模式还是重塑自我、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在我看来,中国显然正在坚定迈向新时代,但不能固守过去的制胜法则。政府不愿支持高杠杆的房地产行业,就表明了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决心。”3月,202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在北京钓鱼台举办,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在参会后写下这段随笔。

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依旧光辉熠熠。和过去不一样的是,中国出口已经不仅停留在产品,而是供应链、产业链、技术成体系的对外输出。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达1478.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4%。2023年,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为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

曾经,外资企业以技术换市场,扎根中国土壤,耕耘几十年,建厂投资,提供就业,与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一起,共享了发展红利。现在身份转换,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了。

“曾经有些中国品牌不那么重视国外市场,中国市场更大,没必要舍近求远。如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更好的盈利空间,手握技术的企业,逐渐开始想往外发展。”倪以理说。

在国内做得足够好,这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信心基石,比如电商、新能源汽车、电子甚至游戏。但这套“中国模式”在海外,能直接复制中国的成就吗?

倪以理的答案是中国企业必须做出调整。正如当初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所付出的代价和经验,中国企业也面临着一个新市场的文化、人才、法律法规、监管等挑战,因为“去全球销售和成为跨国企业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同时,海外也未停止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中国政府也多层面稳定外资信心,密集出台相关政策。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際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4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邀请全球高层齐聚中国;紧接着的是商务部举办的“投资中国”首场标志性活动。

如今,外资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他们的顾虑是什么?不来中国,他们还能去哪儿?

我们和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聊了聊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重新走进来的故事和疑惑。以下是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外资对消费和进出口的贡献仍十分突出。图/视觉中国

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财经》:我们发现市场信息变了,比如在财报上,企业以前主讲增量、投资规划,如今更热衷显示现金储备,证明自己能活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整?

倪以理:企业正持续地回归主营业务。以前有些不必要的扩张,或者是过去基于乐观判断做出的投资,现在正在重新做判断看是否延续。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