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保代,告别黄金时期
作者 张欣培
发表于 2024年5月

或许对于王伟(化名)来说,从来没想过,尽管已经成为站在“金字塔尖”的保荐代表人(下称保代),如今却也面临着降薪、裁员、转行的尴尬境遇。

2017年,王伟正式注册成为一名保代。虽然此时的保代薪酬已大不如从前,但依旧拿着津贴、项目提成与奖金,仍属高薪行业。但仅拿了两年,他就面临着降薪的压力。

而如今,投行保代们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券商不断传出降薪裁员的消息,强监管下保代面临的审核压力、承担的责任也愈发加大。

“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一定会转行,就算薪酬比现在低。”一家中小券商的保代向《财经》表示。

王伟没赶上好时候,在他入行的十年之前,诸多优秀人才争相涌入券商投行,力争成为一名保代。而如今,这种诱惑早已不再。从稀缺资源到过剩,投行人的黄金时期已结束。

“包括新‘国九条’在内,今年监管推出的系列政策,今年监管推出的系列政策,都会带来很多重要的影响,有些效果目前还没有体现。随着IPO(首次公开募股)项目减少,企业融资额下降,券商必然还会降薪裁员节约成本。”一位投行人士如是分析。

“投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多位投行人士向《财经》如此表示。2024年中国实施证券保荐制度整整20年。20年间,中国的证券发行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行业务亦随之发生了大变迁。

制度的红利曾让保代受益颇丰。“尽管享受到了制度的红利,但是我并不认为投行人的高薪是合理的。很多券商人员的高薪并不是来自价值创造,而是牌照溢价。”首批获得保代资格的投行人士周洋(化名)认为,保代实际上属于一个制度性红利塑造的金领阶层。

投行人的每一步变化,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保代作为保荐制度下的产物,在推动上市专业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过自己的黄金时期,如今潮水退去,一切回归平静。

远去的黄金时期

股票发行实行保荐制之前是额度制与通道制,這两种方式下券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十分有限。为了提高投行人员的专业水平,“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应运而生。2003年12月28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保荐制开始登上资本市场舞台。

保荐制度明确规定每个IPO项目和再融资项目,须有两名保荐代表人签名保荐,每位保代在签名保荐的项目完成发行前,不得保荐其他项目;每家证券公司必须要有两名注册保代,方可称为保荐机构,从事保荐业务;考试通过后的准保代必须成为项目的协办人且完成发行,才能注册成为保代。

2004年的保代考试,开启了保代们的精英时代,很多投行人的职业生涯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前几批保代考试中,题目难度较大。“刚开始考试非常难,不定项选择错一个没分,判断题错了倒扣分。”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财经》回忆道。

在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组织的首次保代考试中,1549人参加考试,仅614人通过考试,通过率为39.63%。但彼时,保代价值尚未被挖掘,薪酬水平尚属正常。

2005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IPO暂停了一年,直到2006年中重启。到2007年,IPO审核数量大增,达到157家,同比增加112%。此时保代的价值开始被重新定义。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