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入乡种地十年
作者 邹碧颖
发表于 2024年5月

养鸡这件事,汤哥挂心了好几年。这位曾经的飞机修理师算过一笔账:“哪怕一户家庭一年吃我5只鸡,1万户就要吃5万只鸡了,这不是要大发了?成都可是有2000多万人。”

汤哥接着投入三年时间和朋友在山上养鸡,亏损120万元,证明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在成都龙泉山上,吊脚鸡舍搭建好,一茬接一茬的鸡苗培育出来,满山都是此起彼伏的鸡叫声。鸡蛋在竹篱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天最多可以捡上700颗鸡蛋。然而,销路不通,鸡蛋也是一下子上千顆上千颗地坏掉。2016年底,禽流感爆发,所有付出打了水漂。

“现在很多人说准备做生态农业,问我们有什么建议,我们直接就说你不要做。”像汤哥一样,不少从城市初入乡村的新农人有情怀、有热情、憧憬田园梦,对市场的真实需求却不甚了解。汤哥的身边,不乏朋友从未了解过农业的坑,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栽倒下来。

和今年4月差不多的季节和天气,2023年这个时节,《财经》记者在成都郫都区的鹿溪农场见到50岁出头的汤哥。汤哥四川人,身板瘦瘦小小的,套在深蓝色的工服里,架副眼镜,知识分子气息若隐若现。这位城市工科男和合伙人骆姐,一手拾掇起30来亩地的鹿溪生态农场。不同于近两年兴起的城市白领返乡浪潮,他们已经回归乡里静默地耕耘了十年。

快到立夏的季节,雨滴淅淅沥沥,汇入农场两侧湍急的河流中,这座新一线城市周边的农场被水包裹住,犹如海中一叶蹁跹的小舟。农场有樱桃、油菜、瓜果、花草、灌溉系统,连同纳凉凉棚,构建起一套自足运转的生活体系。这里是汤哥第二次农业创业的试验场。

汤哥曾在工厂、政府部门工作,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特别称心自如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从重庆一所大学毕业后,汤哥进入成都一家国营的飞机修理厂工作,而后成为四川第一批村长助理,在成都三圣乡、红砂村、驸马村那一带工作。到2005年底,汤哥依旧不太适应政府的工作环境,回到一家机械公司工作,后来干脆打定主意,搬到龙泉山搞起养鸡场。

职业生涯的前半程,汤哥曾经花六年半时间修理飞机。但不论加工、装配还是设计飞机,这份工作不允许丝毫差错,限制创新的条条框框很多。汤哥想做一点日常的技术小改动,得拿着文件跑三个部门找人签字。审批的人斟酌半天,“历经千难万险”还是没有弄成。

在鹿溪农场,汤哥找到了让创造力生发的通道。他从事农业十年,来往于城市生活。2020年,客人说好国庆假期来农场玩,汤哥和骆姐连着三晚熬夜至凌晨,只为将芦苇帘子悬到屋外。少有农家会做类似的巧思装饰,而他们乐于让客人看到农场与众不同之处。

骆姐和汤哥同辈、同乡,脾气爽朗,麻利果断,干起事风风火火,务农也超过了八年。她原先在杭州做销售,攒下的钱足够在成都城里买房享福。回到村子后,她学开旋耕机,上房顶。刚开始爬上凉亭时,骆姐双腿发颤。爬过几次后,就不会发抖了。

偌大的农场经营,几乎全靠两个中年人。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农场里很多事都得自己动手。长年在地里躬身干活儿,他们的关节慢慢变形,腰椎开始酸痛,皮肤被太阳灼烧成小麦色,日常的衣服也免不了沾灰蒙尘。生态农场的存活率很低,但骆姐和汤哥却说农场带来了内心的宁静。哪怕是窘迫到一点钱也没有、微店的十几块钱也不得不提取出来的时刻。

土地给予的珍宝超乎城里人的想象。在农场里,除了整日劳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欺骗,没有人与人的互害,“你给土地多少,它就回馈多少”。汤哥和骆姐不用化肥农药,向专业老师请教堆有机肥,日复一日改良土壤,果然,种出来的果子意料之中得好吃。

成都郫都区鹿溪农场。摄影/邹碧颖

破裂的养鸡生意

从土堆爬上河堤,可以俯瞰鹿溪农场:

徐堰河的支流和柏条河分别沿着农场两侧流过,到下游再合二为一,发电入网。整个农场是一块由水流冲击而成的平地,土地油黑,宛如月牙,日常自是不愁取水。水位高时达到5米,待到天热的时候,水位自然回落,又可来到河床上踩水、捡拾图案各异的鹅卵石。

几十种鸟儿在农场里栖居,比如二级保护动物戴胜鸟。喜鹊也在屋门前做窝。汤哥、骆姐种完玉米后,得用网将地表笼起来。鸟儿们极为聪明,会飞来刨土,地里播种的玉米粒就会被吃掉。

鹿溪农场每年种两季菜,物产相当丰盛。南瓜、四季豆、黄瓜,同一时节,农场能出产十几个品种的食材。茉莉、月季、石斛、兰草堆砌在小院角落。桑葚、葡萄、猕猴桃、砂糖橘、无花果、橘子树、车厘子、柚子、李子、桃子,一块区域专门辟出供采果子用。

这片地起初是一个小伙子在经营,照搬澳洲农场的鱼菜共生模式,投入100多万元,但缺乏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没能走通商业模式。汤哥、骆姐合伙经营农场,接手这片土地的时候,一些地块已经荒掉,长出杂草,骆姐身高一米七,走入草丛中,很快没了人影。

骆姐没有预料到,2016年结识汤哥会改变她的生活轨迹。彼时,汤哥正在龙泉山上养鸡,合伙人黄兵是骆姐的学长,他盛情邀请从杭州回来的她给卖鸡提一些销售意见。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