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巨头看中的“小生意”
作者 凌馨
发表于 2024年5月

助听器是一桩“小生意”,整个中国市场规模70亿元。然而,数得上号的大厂还都插了一脚。

这次是联影集团旗下联影微电子,在近日举办的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期间公布,首款助听器uOrigin将在2024年8月正式对外销售,这也是联影集团首次推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

助听器不大,但需要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核心技术是芯片和算法。

中国听力市场90%以上份额此前在五家国际公司手中,自2022年起,陆续有国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巨头进入,如腾讯、科大讯飞。尽管当时,留给它们的份额仅8%。

对这些雄心勃勃的智能产品新企业而言,切入这样一个小市场,磨练了技术,就算不够成功损失也不太瞩目。

而这些后来者,无论是打中国企业擅长的价格战,还是直接在智能技术上高举高打,对听障患者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

为什么巨头扎堆助听器?

很难找到比助听器更加品牌集中的医疗器械,价格差距也极具代表性。

进口高端数字助听器,贵的一只就要4万多元。而根据某国产厂商公开的出厂价,它自研生产的低端模拟机,平均出厂价是80多元。

进口中高端助听器,主要贵在芯片和算法,这也是数字机成本中的大头和最重要的技术门槛。瑞士SONOVA听力集团、丹麦DEMANT集团、GNReSound听力集团,美国斯达克starkey、WS Audiology听力集团,这五大跨国听力集团的芯片和算法,均为自研。

第一代中国助听器厂商自主研发生产的,多为模拟助听器。它没有芯片,也谈不上算法,就像一个戴在耳边的扬声器,会同步放大所有声音,包括噪音,还会产生额外的尖锐噪音。这在助听器行业被称为“啸叫”,听着让人难受,用久了还可能进一步损害听力。

如果将算法理解为助听器处理声音的一种思维方式,芯片则是让它运转的大脑。数字助听器通过算法对声音进行处理,实现更好的听觉效果,也是降噪、防啸叫的关键;而算法,则要刻录在芯片上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助听器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就两家,安森美和IntriCon Corporation,均在美国。芯片多数搭载基础算法,与拾声器、喇叭等一起出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部李立峰说,高端成套方案最低成本超过600美元。

一位助听器从业人士回忆,在2016年AI概念大火之前,中国的数字助听器生产商,“基本就是组装厂”,系统做中高端产品研发的,屈指可数。

便宜的不够好,好的又太贵。这可能就是中国助听器渗透率低的原因。《2021年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在全球能够受益于助听器的人群中,17%的人实际使用了助听器。其中,英国和法国的助听器渗透率超过40%,中国仅为5%左右。

2022年,腾讯、讯飞等一批“算法巨头”,进入国产中高端助听器市场,推出“千元级”助听器。

一家是中国市值最高的“算法”公司,一家是从1999年就做语音识别起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它们做助听器算法,不用从头开始研发,腾讯是将腾讯会议同款降噪技术用在了助听器产品中;讯飞作为中文语音AI巨头从算法入手,也有自己的优势。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