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行业在2024年依然蓬勃发展,出海电商无疑是其中之一。看看几大玩家的交易额增长目标就知道了。
它们分别是233%、150%、125%和40%,对应Temu、TikTok Shop、阿里海外电商和Shein。
Temu最激进,今年定下600亿美元交易额目标,是2023年约18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3.33倍。
在风波中艰难前行的TikTok Shop去年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遂定下今年500亿美元目标。TikTok Shop指站内交易的电商业务,不包括商家在站内打广告,导流到站外成交的部分。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中的零售电商板块则定下850亿美元-900亿美元目标。该板块两个主力业务——速卖通、Lazada去年交易额一共400亿美元,前者成立14年,后者被阿里收购6年,多年来业绩稳定。
步伐较慢的是Shein,也因其规模最大、做全品类最晚。2023年,Shein完成450億美元销售额,首次超过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增速55%。今年Shein增速放缓,希望同比增长40%,达到630亿美元。
Temu起步最晚但最快,并带动所有人和它一起往前冲。
它们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去年大家都在做全托管,今年则都在尝试半托管模式,以节省物流成本,扩展品类。
我们了解到,Shein将在5月初开启半托管模式招商,和Temu一样首站选择美国,Temu半托管控制了定价权,Shein则以协商定价吸引商家。速卖通近期也落地了海外托管模式,它们都在抢夺在海外拥有本土仓、能本地快速发货的亚马逊和独立站大卖家。
四家平台都从美国扩散到了全球,这既是出于安全,也是出于野心。Temu美国市场在整体交易额占比已从2023年初的60%降至40%,与欧洲市场持平。媒体报道,Temu计划2025年将美国市场的占比进一步降到30%。
此前海外寄往美国、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包裹不用缴纳关税,也不需要接受美国海关审查。一份美国众议院的报告称,2023年大约有10亿个这样的包裹进入美国,Temu和Shein的包裹占三分之一。现在,对这些包裹的审查正在加强。
目前Shein全球平均客单价为50美元-60美元,用户一年复购5次-6次,花费不到360美元;TikTok Shop美国用户一年花费200美元以内,而亚马逊一名美国非Prime会员一年会在亚马逊花费600美元。
今天,四家出海电商平台仍是中国便宜商品、高效产能的溢出渠道,全托管、半托管、直营多种模式都是为了提升履约确定性(快)、商品丰富度(多),以做到极致低价(省),但还难以冲击到亚马逊、品牌独立站所在的价格带(好)。
Temu:目标不能定太低
去年上半年,Temu内部定下了一个“小目标”——2023年9月1日之前,至少有一天,北美市场GMV(商品交易总额)超越Shein。
这个目标显然定低了,因为它们没多久就做到了。
全托管曾是Temu的核心打法,它帮助Temu赢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该模式下,商家只需负责商品上架再发货至拼多多国内仓,平台负责选品、定价、物流、售后等全部环节。
全托管意味着平台要承担高昂的全环节成本,忍受亏损;且食品、图书等多种品类也无法做。因此,Temu今年转而探索半托管模式。

半托管下,平台的负担大大减少,履约难度也变低了。
Temu不再负责国内仓储、国际物流、海外仓储、退换货这四个环节。大卖家会直接把货提前备好,运到海外的合作仓库中。平台省下来的费用会被商家加在半托管商品的售价中。
拼多多再次展现其强大的执行力。半托管原定3月15日在美国上线,最后加急,提前三天上线。一位Temu前员工称,公司4000名员工中,至少上千人接到了半托管模式的产品、招商等需求。
在美国,他们最先招募的是本土中国商家,商家多数已是亚马逊大卖家。商家入驻门槛也不高,有营业执照即可。那些本土发货的商品会被打上“local warehouse(本地仓库)”标签,2天-10天送达,没有此标签的商品则会在11天内送达。
美国的消费者一直就愿意为更快的送达时间付费。比如亚马逊确定的时效体验就让它在美国收获了1.76亿Prime会员,人均年消费达1400美元。
该模式的另一好处是帮助Temu拓展品类。Temu得以售卖家居等大件货、泡沫包装纸等体积大但重量轻的货品、有保质期的食品、本土版权的图书等。
对比亚马逊,Temu的SKU(最小库存单位)数简直少得可怜。亚马逊全球共有8.5亿SKU,Temu只有超1000万,比速卖通还低,速卖通全球有超1亿SKU。
今年Temu美国市场的SKU目标是至少增长一倍,达到400万以上。目前其已将半托管模式迅速拓展至加拿大、英国。
理想状态下,随着品类拓宽、履约时效提升,Temu能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