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坐针毡 : 我与通用电气的风雨16年》
[美]杰夫·伊梅尔特 埃米·华莱士 著
闾佳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年8月
亚洲人,特别是传统的中国人,对“丢脸”的恐惧,基本上不过是一种旨在避免嫉妒而设计的仪式化态度,尤其是一种自我训练的形式,以避免在他人中引起幸灾乐祸。1944年,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面子”概念的研究,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面子(liǎn,脸,汉语发音)丢失的程度取决于(面子)持有人的处境。公众的舆论,会考虑穷人和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情有可原的情况,并允许这些人在采取某些行动后仍得以保留颜面,而这些行动却会让那些处境更好的人丢脸。拥有强大经济地位的人,只能以不违反道德原则的方式来使用这种地位。胡先缙对中国的社会控制过程的描述,让人想起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人”的統治:
一种无形的公共舆论正在监督自我的行为,无情地谴责每一次道德失范,并以嘲笑作为惩罚。意识到了这一点,使得一些人变得极度敏感。在采取主动有可能招致失败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明显……一个未能通过考试的年轻人,有时会因为羞耻感过于强烈而自杀。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丢脸的恐惧,是如何抑制了个体行为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行为模式。接下来的解释,揭示了嫉妒的动机。
胡先缙认为,西方观察者把中国人在贬低自己的成就或地位时表现出的过分谦虚归因于虚伪、做作或缺乏自信,这是错误的。相反,她说,这是一种精心制定的、旨在避免嫉妒的态度。任何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或体力的人,就会犯下社会性的罪行: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高。“既然不鼓励实施身体暴力,那么任何可能引起他人不愉快情绪,如嫉妒和反感的行为也是不被接受的。一个爱吹嘘的人,在失败时不会得到他所在群体的同情,相反,他会受到嘲笑。”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在面对公共舆论或一个真实的群体时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会做人,让你的行为结果在同伴中引起的嫉妒最小化”,是童年开始就牢记的座右铭,让他知道如何行事以保持面子。为了确保绝对不会引起别人嫉妒,他们在自我贬低(如相互间的称呼)方面,到了荒谬的地步。极度恐惧他人的嫉妒,也在中国的建筑风格中显现出来:每一座房子都面向内部,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从外部是无法看出的。
有时候,即使是原始民族也会意识到,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有足够的勇气来藐视嫉妒的目光,他们才会繁荣起来。提夫人(Tiv)是一个信奉非主流宗教的民族,人口约为80万。他们居住在尼日利亚北部的贝努埃河谷,以农业为生,收入微薄。1955年,一位人类学家对他们的经济体系进行了描述:
提夫人非常蔑视那些仅仅是在生活物资方面富有的人,他们相信……富人的嫉妒的亲戚,会用某些魔法来降咒于他及其家人,以迫使他花费财富进行祭祀……但是,一个人坚持将财富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东西,而不是让其被依赖者和亲属分散的人,被认为有一颗“坚强的心”……他既让人害怕,又受人尊重……
“tsav”这个词,表示具有神奇力量的心灵物质,可以抵御他人的嫉妒。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它。“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非常出色,哪怕只是作为歌手、舞者或猎人,他就拥有一些tsav,尽管可能只有一点点。如果一个人健康、拥有一个大家庭和繁荣的农场,那么他就是一个‘拥有tsav的人’,否则他无法抵挡别人的嫉妒,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在其神秘的表达中。”像其他许多原始民族一样,提夫人不承认自然死亡。如果有人死亡,总是被归因于他人嫉妒的魔法。只要人类学家还留在那个地区,他们的一个线人就会感到安全,但之后,他希望“尽量做得不引人嫉妒以便能生存”。
习惯性地避免嫉妒与发展阻碍
赖歇尔-多尔马托夫夫妇描述了阿里塔玛村习惯性的嫉妒避免态度:
攻击性魔法贯穿于村庄生活的每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