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中国莎士比亚”
作者 裘伟廷
发表于 2024年5月

熊式一(1902—1991),原名熊适逸,号适斋居士,英文名字S. I. Hsiung,江西南昌人。其家庭颇有文化底蕴和氛围。他三岁左右,父亲去世;母亲是名门闺秀,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在江西第一所女子学校当学监兼任教。在母亲的熏陶下,熊式一自幼习经史古文,十一岁便爱上填词、赋诗、作文和刻章等风雅之事。1915年,从美国传教士在南昌城办的青年会小学毕业后,熊式一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中学;1919年,他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英语部学习;1923年毕业后,熊式一与江西南昌收藏家、教育家蔡敬襄的女儿蔡岱梅结婚。嗣后九年,他曾先后在国内多所大专院校执教英文,兼讲国文,颇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早期的英文学习和实践,为他后来的英文创作和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4年,他在伦敦大学遇到了一位贵人——莎士比亚权威研究学者之一、英国戏剧专家聂可尔教授。聂可尔善意提醒他,写关于莎士比亚的博士论文“不如写关于中国戏剧的论文”。聂可尔还对熊式一说:“你的英文,可以替英国的舞台写剧本,若能写出中国剧来,销路一定广,想读的人一定多,那就比只做论文读博士强多了!”

听了聂可尔的建议,熊式一如醍醐灌顶。很快,他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出独幕喜剧《财神》,然后分别寄给了英国戏剧界的大腕萧伯纳、巴蕾和俊克瓦脱,拜请指教。盡管这部剧作充其量只是练笔而已,却帮助熊式一打开了进入英国文坛的大门。三人回信了,俊克瓦脱认为“很漂亮”,巴蕾说“文字很优美”,萧伯纳则直言称“你的英文可喜之至,英国人绝对写不出这样好的”,这些评语让熊式一备受鼓舞。

但就在这时,熊式一接到了妻子蔡岱梅的来信,说胡适先生一再叮嘱:英国人的话大都是恭维的客气话,莫要当真,千万不可把文章给英国人看,免得冒冒失失地用英文写作丢丑。原来,胡适也知道了《财神》一事,猜测熊式一必会继续创作,这才赶紧委托熊夫人带话过来。熊式一再三考虑,觉得“聂可尔教授应该比胡大博士清楚一点”,何况自己也想尝试尝试,于是大着胆子把稿子拿给聂可尔看,同时也送了一份给伦敦大学文学教授、名重一时的诗人剧作家亚柏康贝。结果,他们看后都很喜欢这出戏,并说像这样的剧作应该马上出版,而不一定要等到这出戏上演之后成功了才考虑。

在英国学者们的建议和鼓励下,熊式一就一边奔走于伦敦各大剧院,观看新上演的戏剧,专心注意观众对台上的反应,一边筹划酝酿,决心创作出一部真正的中国戏剧作品——这就是后来风行欧美的四幕英文话剧《王宝川》。

说起来,《王宝川》并非原创,而是改编之作。熊式一将中国妇孺皆知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以古典京剧《红鬃烈马》为基础,为了方便欧美人理解,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故事内容和角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增删,比如自撰了介绍主要角色的第一幕,又如把原故事的结局改成了大团圆,还对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也特意将女主角王宝钏的“钏”字改成了“川”,前前后后忙活了六个星期,终于完稿。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