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竹生,江西宜丰人,191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据《江西漆氏考》记载,漆竹生谱名承忠。其父漆璜早年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后被选派至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期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先后担任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的高等审判厅厅长、高等检察厅首席检察官、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漆竹生自小聪颖好学,在南昌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后,于1930年考入当时享有很高声誉的北平中法大学附属中学。漆竹生通过学校开设的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法文等现代课程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文化和法语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漆竹生积极参与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下定决心要留学报国,以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状况。
1933年,漆竹生高中毕业后,旋即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为尽快适应巴黎的学习生活环境,他抓住各种机会提高法语交流能力。因“漆竹生”三字的法文音译读来拗口,有人劝他取一个法文名,他却自信地说:“还是让法国人学会读我的中文名吧!”漆竹生高中期间对化学课程已有兴趣,加之怀揣科学报国理想,因此一进巴黎大学,便选修了化学专业。当时巴黎大学化学专业最著名的教授莫过于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指导的后来成为中国核物理学家的施士元恰巧在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而同样勤奋好学的中国学生漆竹生自然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注意。遗憾的是,漆竹生的父亲希望儿子将来也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强烈建议漆竹生改修法律专业,漆竹生不得已向学院提交了改修专业申请。申请获批当天,已罹患重病的居里夫人拖着病体与漆竹生边走边谈,送他到学院大门口。居里夫人的教诲对漆竹生影响至深,1934年居里夫人病逝后,漆竹生与居里夫人的家人还保持了一生的友谊。
漆竹生改修法律专业后,为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业,他在学习上“用足全身力气,不浪费一分钟”,先后于1937年和1938年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和法科硕士学位。随后,漆竹生立即在巴黎大学法科博士班注册,在顺利通过公法和私法相关专题课程考试后,开始着手博士论文写作。在导师国际法学家马塞尔·赛伯特教授的指导下,漆竹生最终确定以当时中国宪法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漆竹生因身体抱恙,无法正常坐着书写,他凭着坚强意志用半年时间站着书写完成了二百四十二页的博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