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越文化
作者 那秋生
发表于 2024年5月

“神矢”涵深意

最喜欢鲁迅青年时代写的旧体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里的“灵台”就是心灵,而鲁迅说的“神矢”是什么呢?以前鲁迅研究者多引据西方“丘比特”神话,恰恰脱离了具有乡土特征的绍兴文化。我以为这个“神矢”就是中国典籍里的“会稽竹箭”。这是鲁迅发自内心的对故园文化深切的挚爱与眷恋。

《山海经》中早有“竹山”的记述,或与会稽山有着特别的关系。《尔雅》载:“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竹子是绍兴的特产,曾向中原大量输出。《礼记》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里有一首《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个字描绘了古越先民用竹子做弓箭、追捕猎物的情景。这种原始曲谣可以载歌载舞,表现古代的劳动场面。文学史上确定此歌为古诗之滥觞,是越文化珍贵遗产。

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说:“会稽至今多竹。竹,古人是很宝贵的,所以曾有‘会稽竹箭’的话。然而宝贵它的原因是在可以做箭,用于战斗,并非因为它‘挺然翘然’像男根。多竹,即多笋;因为多,那价钱就和北京的白菜差不多。我在故乡,就吃了十多年笋。”于是,“身为越人,未忘斯义”的鲁迅,把这首《自题小像》当作自己的心灵绝唱。

“会稽竹箭”又是人才荟萃的称喻。蔡邕的“柯亭笛”典故源于此,相传他可以相竹为笛,十分灵验。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人为竹林之游,世称“竹林七贤”。“书圣”王羲之偕同谢安、孙绰等一行四十二人,在兰亭聚会,举行了一次名垂青史的修禊盛会,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饮酒赋诗,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平生爱竹,他不管居住在哪里,都叫人种竹,还说“何可一日无此君”。陆游《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其一)》曰:“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徐渭《借竹楼记》自白:“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王阳明《君子亭记》中说,竹子就是君子的化身,君子之道即德、操、时、容。正是越中前贤培植了鲁迅的精神,使之成为近现代越文化之集大成者,同时表现出对越文化的自觉坚守与不懈传承。

“缁衣”有传统

《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内容庞杂,包括专记某项礼节、记述各种礼制、记载生活守则、记录孔子言论以及结构完整的儒家论文等。其中《缁衣》是记载孔子言论的一篇,篇名取自“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缁衣即黑色的衣服,是汉族服饰,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