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爱书,官至大学士的他被学界誉为巨儒,但爱书不囿于《十三经》,而是经史子集、笔记小说等无所不包。非要评出他的最爱,从版本和鉴赏的角度论,当数宋版《金石录》十卷;若从品读角度看,当数《扬州画舫录》。阮元为《扬州画舫录》出资刻印,作序宣传。书成,阮元数十年如一日时时翻阅,年过七旬为之写跋,又五年为之再跋。因为这部书而和作者李斗结缘,阮元与李斗的交往也是一段让人感叹的佳话。
阮元公车赴京之前与李斗似乎并无交集,他们最初的会面似乎在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二十三日焦循等友人在虹桥为赴浙江学政任的阮元所设的饯行宴上。阮元《定香亭笔谈》卷三载:“移任浙江,过扬州,诸友人同饯余于虹桥净香园……余留别诗有‘旧雨今宵联舫听,暮云明日隔江飞’之句。奚铁生为作《虹桥话旧图》。”赴会者有黄文旸、林道源、钟怀、徐复、汪光曦、汪光烜、方士杰、黄承吉、焦循、方士燮、汪树、李钟泗、濮士铨、濮士鉁、濮士钤、李斗、江藩、周瓒、郑兆珩、何元锡。会上同人赋诗,李斗不让他人,亦赋一诗云:“忆昔共皇邑,车笠移前期。迨今成旧雨,数载情貌微。会公暂休骑,得以亲云泥。……太冲将见求,皇甫慰所思。……与公别幽明,胡为毁此犀。明日浙河去,离思端在兹。”(《冬十月阮芸台先生督学山东移节浙江,道出扬州,休暇五日,宴集江园,同人赋诗,时为予序所著〈扬州画舫录〉,兼以志怀》,载《永报堂诗集》卷五)
李斗诗透露了如下信息:首先,此次虹桥江园宴集,阮、李非新朋,而是“旧雨”,只是暌隔数载,李视阮情貌有微变。前文述阮元进京前未结识李斗,而诗中“忆昔共皇邑”明确说明相识于京城。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自序》中谓其“好游山水……两上京师”。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八年阮元在京师时,李斗当有一次或两次入京的经历,兼之诗中“数载”之证,将二人结识的年份系于乾隆五十五年左右或可信。其次,李斗撰成《扬州画舫录》,将书稿出示阮元索序,从日后阮元撰序的事实证此说不诬。此“书稿”指稿本或抄本,而非刻本;循例,既求序,此书稿定由阮元携至浙江学政任上。
当今视为《扬州画舫录》初刻本的扉页上署“乾隆乙卯(六十)年镌”“自然盦藏板”。“自然盦”乃李斗斋馆名,兼及署时,貌似李斗于乾隆六十年启动了家刻,其实不然。《焦循焦廷琥年谱》“乾隆六十年正月中下旬间,焦循为李斗《扬州画舫录》题诗”。谱载:“太平诗酒见名流,碧水湾头百个舟。十二卷成须寄我,挑灯聊作故乡游。”(焦循《将之济南留别李艾塘(斗)即题其〈扬州画舫录〉》)。诗题中“将之济南”,系指焦循赴阮元山东学政幕之行。参见二月谱,以焦循入山东临清界推之,离扬州时在正月中下旬间。另据“十二卷成”句,知此时《扬州画舫录》稿仅得十二卷,非完本之十八卷,明示未有刻本行世。
嘉庆元年(1796)五月,阮元开始编纂《淮海英灵集》,助阮元编辑者有陈焯、赵蕙棻、陈文述、端木国瑚、焦循、阮鸿;助其征诗者皆家乡友人,多达三十七人,李斗名列其中。說明阮元与李斗有联系,推想《扬州画舫录》也未被束之高阁。《焦循焦廷琥年谱》嘉庆元年载:“七月十一日早,程中之(赞和)兄约(焦循)于小方壶吃茶,许楚生(珩)衣冠来叩首拜谢,为《(淮海)英灵集》事也。”“十二日早,艾堂(李斗)约(焦循)吃面,同至中之家拜一亭(赞和二弟赞普)之灵。……明日,艾堂与中之同往杭州(阮元幕)。”“八月初八日,(焦循)至嘉兴入(阮元幕)。”据此,可确认焦循、李斗、程赞和入阮幕,总是事涉《淮海英灵集》征诗;细分析,焦循助衡文校士,李斗助刻书,程赞和则用力于《淮海英灵集》。
七月十九日,或稍后时日,李斗随阮元按试嘉兴、湖州,与同舟诸子歌咏于航次。李斗吟道:“龙节飞章暇,鸳湖染翰游。地奇兼好古,人病强吟秋。问字寻同舍,兴贤在此州。明朝放船去,未必久相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