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给鲁迅写挽联?
作者 裴伟
发表于 2024年5月

温儒敏先生的散文《九十沧桑乐黛云》(载《中华读书报》2023年11月8日,全文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三期转载),对当代学者乐黛云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处世为人一一品评,十分允当。

文中出现了一副“四言”挽联:“鲁迅逝世后,刘半农写过一挽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人们都赞赏其精辟,可是学界又罕见深究。这就引起乐老师的兴趣:鲁迅到底和托尔斯泰、尼采有什么关系?就从这里入手,乐老师‘跨界’去研究托尔斯泰和尼采,回头再看这些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比较他们的异同。进而形成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推展到其他现代作家的研究上。”

首先,这副联不像挽联。哀挽联是哀悼逝者、慰勉生者的联作。所谓盖棺论定,既须遵循逝者为大的传统,亦不作浮夸之词,在表达追悼哀思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哀之过甚、悼之虚无。如程颂万挽王闿运联:“学派为三千年治乱所关,况以文章继扬马;论著合九大州纵横未有,直令高隐配胡曾。”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台大工友挽傅斯年联:“学说创自由,允称宗师一代;门墙沾化雨,岂独桃李三千。”大学问家逝世,哀挽一般不用四言联,因为寥寥数字难以概括其言行事迹,当然也不便书写悬挂。

其次,刘半农不可能给鲁迅写挽联。虽然鲁迅比刘半农长了近十岁,但在鲁迅逝世两年前,刘半农已作古。《忆刘半农君》(载《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是鲁迅为悼念刘半农逝世而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写于1934年8月。文章从优缺点两方面评价了刘半农,扼要具体,客观公正。刘半农和鲁迅其实并没有什么立场分歧,却在误解中越走越远,直至刘半农去世。鲁迅遗憾道:“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給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

此外,“托尼学说,魏晋文章”,不见于《鲁迅全集》。孙伏园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里说过,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思想,魏晋文章”,“当时的朋友都认为这副联语很恰当,鲁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对”。

联文字面意思说:鲁迅思想来自“托尼”,文章风格师法魏晋。考其历史必有渊源。至少民国初年不少鼎鼎大名的文人学者,都喜欢“魏晋风度”及“六朝文”,鲁迅更是如此。周作人称“他可以说爱六朝文胜于秦汉文”,“他爱《楚辞》里的屈原诸作,其次是嵇康和陶渊明,六朝人的文章,唐朝传奇文,唐宋八大家不值得一看,‘桐城派’更不必提了”。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