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它旨在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确保企业的经济运作遵循相关规定,从而为国有企业的稳健、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违法违规操作,如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等,这些行为无疑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通过规范、有秩序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合规的轨道上运行,从而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围绕企业的经济活动展开,通过细致的审计流程,可以看出企业经济活动中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同时,审计也能确保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使用合规性,并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從而预防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方。审计主体即执行审计工作的团队和机构,通常包括国家审计机构、第三方审计机构以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等。尽管大部分审计工作由国家审计机构负责,但鉴于其工作量庞大,有时需引入第三方机构协助完成。而审计客体则是被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审计内容涵盖他们的财政收支情况,以保障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要素
取证不当。为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国家相关审计机构在形成结论时,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支撑,避免在无证据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作出判断。若审计机构所收集的证据不科学,那么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将受到质疑,从而可能引发审计风险。常见的取证不当情形主要包括:首先,审计人员在收集证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证据内容不够全面、具体。其次,部分审计人员可能过于关注非核心证据,导致证据整体说服力不强,无法为审计结论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