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汽车消费;汽车贷款;购车意愿;技术接受模型
一、研究背景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者对于信贷消费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贷款需求也越来越适应市场的发展[1]。然而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历史较短,汽车消费贷款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对于贷款购车的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贷款购车的主要渠道较为单一,且不同消费者对于贷款选择的渠道意愿不同,因此研究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对购车意愿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在20世紀早期,汽车金融这一概念就已出现,它的产生让汽车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汽车消费的方式从原来的“全款支付”变为“分期支付”,从而带动了汽车销量的爬升。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汽车金融业务就形成了一套新的贷款信用管理运作模式。放眼国外,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模式早就已经在多年的市场发展中成熟壮大。Foohey的研究中说到,在新冠疫情之前,美国的汽车贷款已经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贷款的热潮涵盖了新车和二手车以及传统和次级贷款[2]。祖佳认为汽车消费贷款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3],年轻人的“提前消费”理念让他们更愿意通过银行或者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购车,而汽车消费贷款的宣传途径单一,汽车消费贷款企业风险较大,公众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是汽车消费贷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之,目前大多研究围绕汽车贷款业务的制度、风险和个人征信问题。国内文献对于汽车消费贷款与消费者购买意愿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特别是消费者贷款的影响因素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广西来宾市作为研究地域,通过技术接受模型(TAM)建立模型并提出假设,向潜在购车消费者发放调查问卷,运用SPS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是以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为主题,主要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究影响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因素[4]。技术接受模型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消费者的实际行为,行为意向由接受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想用的态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该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认知与情感因子和新技术使用的关系[5]。
(三)变量解释及假设
本研究尝试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政策制度支持(PIS)、感知风险(PR)这两个变量与技术接受模型中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进行对接假设。
感知有用性是指人们认为使用该因素能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并且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