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南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作者 沈陈
发表于 2024年8月
2024年6月2日,南非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大选结果,执政党非国大在议会选举中获得159席,位列第一,反对党民主联盟获得87席,位列第二。

今年是南非打破种族隔离制度、实现民主自由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南非新一届大选举行。这次大选也被称为南非30年来竞争最激烈的一次选举。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仅获得约40%的选票,执政30年来首次未能单独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在此情况下,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宣布效仿1994年新南非首次大选后的组阁方式,与民主联盟以及因卡塔自由党、爱国联盟等反对党组建民族团结政府。这次大选也成为南非政治格局的分水岭。从形式上看,第二次组建的民族团结政府仿佛使南非重回30年前政治转型的起点,但其背后却反映出30年来新南非经济社会转型的进展与曲折。

特有的“定居者殖民主义”

新南非的起点是非国大领导的反种族隔离斗争。“种族隔离”(即apartheid),是一个南非荷兰语单词,意思是“分离”,这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南非政府为其种族政策定的正式名称。南非的种族隔离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通过维持白人权力地位、剥夺非白人合法权利,进而固化种族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与非洲其他地区不同,白人在南非定居时间早、人口规模大,因此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异常漫长而艰苦。

南非特有的“定居者殖民主义”可以追溯到1487年达伽马绕过南非好望角,开启欧洲人的世界“发现”之旅。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建立殖民地,标志着欧洲人在南非定居和殖民活动的开始。由于受到上百年的殖民统治,南非当地的原住民科伊桑人逐渐消亡,而白人殖民者形成了新的民族,即布尔人(或称阿非利卡人)。到了19世纪,列强大大加快了在南部非洲的殖民活动,特别是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后,开普殖民地成为英国的领土,引发了阿非利卡人的“大迁徙”行动。在向北迁徙的过程中,阿非利卡人与沿途的科萨人、祖鲁人等黑人族群发生激烈冲突,前者通过威逼利诱等方式获得了新的殖民地。

进入20世纪,英国殖民者与阿非利卡人达成妥协,于1910年建立了南非联邦。在这之后,种族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1913年出台的《土著人土地法》将南非联邦7.3%的土地划为“保留地”,禁止黑人在“非洲人保留地”之外占有或购买土地,以限制黑人的土地所有权,后来这一比例增至12.9%。此后,通过《人口登记法》《特定居住法》《促进班图自治法》等法律,南非白人政权限制了黑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权利。例如在劳动分工中,技术和监督工作实际上被白人垄断,在贸易和小商品生产方面白人亦享有特权。1948年,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意味着种族隔离制开始系统实行。南非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了“班图斯坦计划”,“班图斯坦”又称为“黑人家园”,南非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共建立了十个所谓的“黑人家园”,所有南非的非洲人都被划归“黑人家园”。

不难看出,南非社会一开始就建立在殖民和种族压迫之上。南非的白人殖民者控制了国家政治、军事部门以及矿业、工农业等经济部门。种族隔离制度使白人不仅获得资金、土地上的全面优势,还包括各种特权。在此基础上,虽然南非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南非的黑人無产阶级则面临着基于种族和资本的双重压迫。南非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种族隔离之间密切联系,塑造了南非“定居者殖民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特有表现。

在反种族隔离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转型方式

南非黑人反抗种族隔离的斗争一直生生不息。1912年,“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在布隆方丹宣告成立,1923年改名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南非人民反抗种族主义的斗争中,非国大逐渐成为这一运动的领导核心。二战期间,很多黑人青年、工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参加非国大,为组织带来了活力。1944年,26岁的曼德拉投身革命,参加了主张非暴力斗争的非国大。二战后,曼德拉领导了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1960年3月,南非德兰士瓦省沙佩维尔镇的黑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南非当局推行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通行证法”,警察向抗议者射击,打死69人,打伤180人。这就是著名的沙佩维尔惨案。惨案发生后,非国大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它的一些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国内组织则转入地下。此后,非国大提出了进行武装斗争的主张,并于1961年12月建立了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由曼德拉任司令,领导武装斗争。1962年,曼德拉等领导人被捕入狱,被关押到罗本岛的监狱中。

2024年6月14日,拉马福萨在南非新一届国民议会首次会议上当选总统,获得连任。

南非黑人反抗种族隔离的路线主要可以分为非洲派与宪章派两种。非洲派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姆兹瓦克·伦比德。伦比德是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立者,以其非洲主义思想著称。该思想的核心观点认为南非革命具有“以肤色划线的性质”,并主张革命力量应来源于各族非洲人之间的团结。他还反对与白人进步势力、有色人或印度人等非黑人种族结成联盟,担心这会损害黑人的内部一致性,并削弱非洲人的民族团结。曼德拉在青年时代深受非洲主义思想影响。但与此同时,非洲主义实际上提出了“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和非国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宪章派源自1955年由非国大发起并通过的《自由宪章》,该文件后来成为非国大领导反种族隔离斗争和推动新南非国家转型的纲领。《自由宪章》从法理上把黑人、有色人、印度人都视作“黑人”范畴,并提出南非是黑人和白人共同的家园。这一表述有助于团结进步白人势力,组成更大范围的多族群统一战线。《自由宪章》还用接近四分之三的篇幅阐述经济纲领,包括产业(特别是矿业)国有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全民福利保障等措施。《自由宪章》签订以后,曼德拉等人转而成为宪章派的积极支持者。宪章派与非洲派的分歧到新南非成立以后仍在延续,成为非国大内部动荡和分化的根源。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非对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白人政权尽管拥有政治、经济实力和镇压手段,但是随着南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黑人反抗运动的壮大,种族隔离制度已难以继续推行。国际社会对种族隔离政策的譴责和对南非政府实施的制裁逐渐增加,使得白人政权陷入政治与经济困境。1990年2月,时任总统德克勒克宣布取消对黑人解放组织的禁令并释放曼德拉等黑人领袖。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