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政坛为何反复出现重大变动

7月12日,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在众议院信任投票中未能获得半数以上的支持票,被解除总理职务。7月15日,尼议会第二大党、尼共(联合马列)主席奥利宣誓就任新政府总理。新政府由尼共(联合马列)与议会第一大党大会党联合组建。这是普拉昌达自2022年12月就任总理后所经历的第五次众议院信任投票,也是2022年大选后尼政府的第三次重组。
事实上,此次政局变动早已有迹可循。据报道,7月1日,作为普拉昌达执政联盟的重要伙伴,奥利与在野的大会党主席德乌帕秘密会晤,就联合组建新的“全国共识政府”、修订2015年版宪法等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双方还同意,新政府组建后,先由奥利在未来一年半出任总理,再由德乌帕接任该职位直至2027年大选。自1990年恢复议会民主制后,尼政府在近34年里已经历29任总理和两次国王直接统治,平均每届政府仅能维持13个月,最短一届政府则仅执政了60天,没有一届政府能任满五年。尼政局为何易反复出现重大变动?
政局缘何长期动荡
在某种程度上,尼政党间已形成“合作是暂时的,斗争是经常的”关系,很难长期稳定合作。纵观尼政党发展史,几乎所有政党都经历了数次分裂组合,政党间因利而聚的合作也常因利益冲突导致的相互攻讦戛然而止。政客们脱离母党组建新党的政治成本也很低。例如,尼泊尔共产党于1949年成立后不久,其内部便因对君主制的立场差异及中苏关系破裂,分裂为尼共和尼共(雷亚玛吉)两派。时至今日,经多次分化组合,尼共(联合马列)、尼共(毛主义中心)等数十个左翼政党组织相继形成。
同时,该国政党政治碎片化不断加剧。2017年大选后,尼曾形成尼共(联合马列)、大会党、尼共(毛主义中心)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但在2022年大选后,尼政党政治碎片化特征进一步凸显。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4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