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4年上台至今,印度总理莫迪及其政府似乎已完全掌控印度政治,但实际上其仍无法赢得更为富裕的南部地区的支持。中央政府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长期难以单独执政南印任何一个邦,其谋求的“印度教国家建设”进程也在南印受阻。尽管近年来,莫迪政府和印人党采取了非常积极的“南下”策略,在今年6月结束的印度大选中,印人党及其阵营“全国民主联盟”(NDA)也在南部取得一定突破,但南印五邦(即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特倫甘纳邦、泰米尔纳德邦)本土政党的力量依然稳固。近年来,在印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热潮在南印也普遍遭遇降温。那么,为何莫迪政府及印度教民族主义难以在南印获得大量支持?
根源上,南印为何难进
从历史上看,南印各邦级政党的诞生和发展根植于语言民族主义和文化身份认同,长期强调与北印在语言、族群和身份上的区分。上世纪20~30年代,泰米尔民族主义者提出了南印“达罗毗荼人—泰米尔语—非婆罗门”的政治行动模式以对抗北印的“雅利安人—梵语印地语—婆罗门”模式,在这个文化—语言—种姓—政党政治相结合的过程中,南印民众对北印的对立情绪开始形成。此外,南部各邦基于语言身份划分邦界,本土政党如达罗毗荼进步联盟、泰卢固之乡党也以母语进行政治动员并获得支持,因此南印的政党政治势力划分不像北印的全国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全印穆斯林联盟那样以宗教为基准,而是基于语言和文化身份,这种共同的文化身份恰恰是依靠南印广大非婆罗门大众的“反印度教”思想起家的。因此,1947年独立后,国大党政府推行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理想化治理模式在南部曾持续遭到抵制。
长期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煽动的印穆冲突在南部也缺乏土壤。在前述南印达罗毗荼民族主义运动过程中,为团结广大非婆罗门群体,上世纪30~40年代,穆斯林群体也被纳入其中。印度独立前后,南印达罗毗荼民族主义者曾分别和全印穆斯林联盟及印度穆斯林联盟携手,组成“非婆罗门”联盟,对抗婆罗门特权,及(在他们看来)由印度教高种姓担任领导层的中央国大党政府。因此,当前印度教特性(Hindutva)不断激化印穆矛盾并将穆斯林群体边缘化的现象,只会引起南印民众对穆斯林的同情。
此外,莫迪政府上台后,其诸多政策常在南印引发不满。在中央集权的联邦体制下,财政权力一直是印度中央与邦政府互动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莫迪政府上台至今,印度国内呈现出快速集权的态势,其推广的经济政策尽管大多如期实施,但经济实力更强的南部各邦对地方自主权限的压缩、经济成果分配不公等问题普遍不满,这也导致印人党难获更多南印选民青睐。
经济上,南印强烈不满
南印对莫迪政府在经济成果再分配上的不满,以2017年正式实施的商品与服务税(GST)改革为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