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是《红楼梦》里一个身上充满了谜团的人物,她由于心性高强、思虑过甚而引发慢性疾病,导致神情倦怠、头晕目眩、月信过期,不得不长期卧病在床,虽经多方医治,仍未见成效。在《红楼梦》第十回中,赴京为儿子张罗捐官事宜的张友士,因“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而被推荐到贾府,为秦可卿把脉诊治。张友士断定秦可卿病起“忧虑伤脾,肝木忒旺”,属于“水亏火旺”之症,故开出了一副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补益方剂。
张友士的这副药由人参、白术、熟地、黄芪等16味中药材配伍而成,其中有一味药材非常抢眼,虽只用了半钱,但所起的活血行气功效至关重要。这味特殊的药材由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干燥加工而成,名叫“川芎”。
繁育靠“苓子”
川芎(拉丁学名为Ligusticum sinense’Chuanxiong),又名芎藭、香果、京芎、胡藭、马衔、雀脑芎、山鞠穷等,是伞形科藁本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产于我国川渝地区和云贵高原,在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广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苏、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均有栽培。
川芎的植株不高,通常为40~60厘米,全株具有浓郁的香气。其根茎非常发达,常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且下端有多数须根。除了根部形状很特殊,川芎的茎也极有特点,其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上部的分枝比较多,下部的茎节则膨大成盘状,俗称“苓子”或“芎苓子”。
川芎的叶片和花序乍看与香芹、胡荽等伞形科植物比较相似。其叶互生,茎上部叶片形状趋于简化,茎下部叶则形状繁复,具3~10厘米的叶柄,且基部扩大成鞘;叶片轮廓为卵状三角形,系二至三回边缘不规则羽状全裂复叶;小叶3~5对,卵状披针形;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具小尖头。总体来说,其叶片比香芹细,比胡荽厚。
川芎的复伞形花序生于分枝的顶端,总苞片3~6枚,线形;伞辐7~24,不等长;小伞形花序有花10~24朵;小总苞片2~7,线形,被柔毛;小花细碎,花瓣白色,5片,倒卵形至心形,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圆锥状,花柱2,向下反曲。
川芎采用无性方式繁殖,所用的繁殖器官就是带芽的“苓子”。根据其茎秆粗细和苓子着生部位的不同,川芎苓子常被分为正山系、大山系、细山系和土苓子等几个等次。

清芬袭肌骨
人们最早认识川芎,并非源于它的药用价值,而是源自其袭人的芳香;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习惯用另一个更为独特的名字—“蘼芜”,来称呼这种香草。
西晋郭义恭创作的史类书籍《广志》中记载了大量南方地区的风土物产,其中有载“蘼芜,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这里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常把蘼芜作为香草放在衣物中。东晋学者郭璞认为蘼芜可与另一种名为“蛇床”的香草媲美。
蘼芜和川芎虽是同一种植物,但严格来讲,这两个名称所指代的并不完全相同。川芎指的是这种植物的干燥根茎,那是一种中药材;蘼芜指的则是这种植物的苗,因叶片带有香味,常被当作香草使用。
作为一种香草,蘼芜还有不少浪漫的别名,如蕲茝、薇芜、江蓠等。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得非常清楚:“蘼芜,一作蘪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茝、江蓠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