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面向公众发布了威海甲午沉船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清代北洋水师的“定远”“靖远”“来远”三艘主力舰相继被打捞出海重见天日,130年前甲午硝烟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洋务派自造舰船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给清军旧式水师以沉重打击。坚守前线阵地的林则徐深感英国海军的强大威力,遂向道光皇帝坦言:英人素来善于游弋海上,船大炮远,远甚于绿营水师。他主张仿造或购买列强舰船,以革新水师装备。然而,这一务实的提议却被道光皇帝和朝野斥为“一派胡言”。

正当东方雄狮酣睡之际,西方的舰船制造技术却日新月异,木质帆船逐步被蒸汽铁甲船所替代。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清军在天津塘沽一带交战,清军水师完全不敌英美海陆联军。此时,南方的清军水师也正与太平军水师在长江流域激战,不堪一击的清军水师完全无法抵挡太平军水师的强烈攻势。在此背景下,清军水师意识到加强军备建设的重要性,清廷朝野内部也围绕是否要向西方购置舰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同治初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后,坊间传言太平天国欲筹银50万两向美国购置新式船炮。此时,朝政局势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权臣决定向西方购置舰船,以充实水师。在总理衙门的首肯下,赴欧洲采购水师舰船的差事交由海关总税务司署负责。正巧,英籍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正在英国伦敦休假,于是便交由他具体办理此事。然而,在未与清廷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李泰国不仅擅自追加购船军费,还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私定密约,妄图将中国海军置于其一人掌控之下,由此酿成了震惊朝野的“阿思本舰队事件”。
这一事件的发生,使清廷深切意识到“中国兵权不可假与外人”,萌生了自己设厂造船的想法。为此,曾国藩聘请科技专家徐寿和华蘅芳在安庆内军械所仿制蒸汽轮船。同治四年(1865年),由中国人试造的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在江宁(今江苏南京)正式下水。不久,左宗棠也在杭州仿制蒸汽轮船,并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随着国人海防意识的增强及近代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洋务派开始大力发展近代造船工业,以实现自造舰船的梦想。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至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廷先后自造“惠吉”“操江”“威靖”“海安”“驭远”“金瓯”等舰船。囿于技术原因,除“金瓯”号为钢铁炮舰外,其余所造舰船均为木壳炮舰或巡洋舰。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航速里程,均不可与西方铁甲舰相提并论。
代购舰船屡遭挫折
上文提及,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廷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遂萌生了向列强购买舰船以组建新式海军的想法。然而,“阿思本舰队事件”引发了清廷的强烈不满。此时,深谙中国官场之道的赫德居中调停。他深知,一支名义上由中国掌管、实则为“中英联合”的舰队,必然不会被清廷所接受。在赫德的反复沟通与交涉下,清廷决定遣散阿思本舰队,所购舰船驶回英国悉数变卖,所得价款归还中国,但需另付阿思本和其他兵弁的遣散费。一买一卖,清廷无端损失了数十万两银子。
同治十三年(1874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迅速崛起,并借机入侵台湾。日本还频频染指朝鲜内政,妄图一举并吞朝鲜。李鸿章深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他一方面积极借助俄、英、美等国势力,企图牵制日本侵朝;另一方面又委派赫德着手组建新式海军,以增强巡守海防的力量。精明的赫德深知,此时正是推销英国军火的大好时机。不久,赫德将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设计的一种小型军舰(俗称“蚊子船”)推销给李鸿章。当时,因海防事业刚刚起步,清廷尚无充裕资金购买铁甲舰,加之朝野内部亦缺乏懂得舰船知识的专业人才,李鸿章便听信了赫德,先后够买八艘“蚊子船”,并分别命名为“龙骧”“虎威”“飞艇”“策电”“镇北”“镇南”“镇东”“镇西”。正当清廷因配备“蚊子船”而得意之际,“蚊子船”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其最大的问题是炮大船小、头重脚轻,不仅行驶缓慢,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无法出洋追击敌舰,朝野上下抨击之声不绝于耳。
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废除琉球藩属国地位,改设冲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