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人为何喜爱丝绸
作者 王小海
发表于 2024年9月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来自东方的丝绸在帝国内掀起了阵阵波澜,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丝绸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古罗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与丝绸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丝绸来自何方

丝绸是古罗马帝国最昂贵和最受欢迎的消费品之一,但古罗马人对这种独特面料的真正起源一无所知。古罗马人把来自东方的丝绸供应商称为“赛里斯人”(“Seres”,即“丝绸民族”)。“Seres”一词来自于“丝”字的发音,古罗马人很可能是从印度或伊朗商人那里听到的。讲希腊语的古罗马商人把“si”改为“ser”,又从它派生出更多单词:如“sericos”,意为“由丝绸制成的”;再如“Serica”,意为“丝绸之乡”。

古罗马人对来自遥远东方的丝绸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知之甚少,于是有了诸多猜测,认为丝绸可能是像棉花或亚麻一样从田里收割后获得的植物纤维。古罗马地理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推测,东方的丝绸是某些树皮风干后形成的羊毛;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则把它想象为赛里斯人通过梳理树叶而获得的细羊毛,这可能是指从桑树叶上摘下来的蚕茧。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一直重复这样的观点,丝绸是在树林中发现的羊毛。旅行家帕萨尼亚斯则在2世纪时对上述一些观点进行了纠正,他认为赛里斯人不是用产自于树上的丝线制作衣服,而是用古希腊人称为“ser”的昆虫吐出的丝线制作衣服。他把这种生物描绘为像蜘蛛般大小的甲虫,能在树上结网,并为中国的蚕桑业刻画了一幅肖像:“这种昆虫是由冬天和夏天为它们搭建庇护所的赛里斯人养大的,它们产出精美的丝线,缠绕在脚部。”这些描述可能来自于印度商人,他们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过中国。

1世纪初,古罗马人对中亚的认知并没有超过塔里木西部边缘的费尔干纳(拔汗那国)。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认为亚洲大陆终结于恒河和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以北的某个地方。在这样的世界观中,不存在一个像古罗马帝国那样庞大的东方帝国,因此,古罗马人误以为贩卖丝绸的塔里木人是丝绸的主要生产者。

中国史料证实,在激烈的政治斗争期间,每年均有十多个经国家授权的商队离开中国前往丝绸之路沿线的目的地。统计显示,1支伊朗商队离开中国时可能拥有600只骆驼,能装载1万疋(约4吨)丝绸,那么,10支商队就可以运送10万疋(约40吨)丝绸。当时中国汉族人口数量超过5000万,因此40吨重的丝绸,相当于每百万人口不到1吨。与汉帝国为维护北部边境和平而向匈奴定期进贡相比,这个数字并不算大。到公元前1年,匈奴每年从汉朝政府那里获得的丝绸数量多达27吨。

来自中国的丝绸仅有一小部分进入古罗马帝国。据统计,10吨中国丝绸可制作8000件束腰外衣或1.6万件礼服。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因为1世纪古罗马帝国人口数量可能已达5000万左右。这表明,古罗马社会中仅有最上层的极少数人能享用丝绸。

丝绸有何用途

中国丝绸以整疋或一捆捆丝线的形式进入古罗马帝国,然后经过加工被织成薄布,并与皇权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了一起。与西方由动物产品或植物纤维制成的材料相比,丝绸更明亮、更结实、更耐用、更轻盈、更舒适。

华丽的丝绸遮阳蓬

从早期开始,古罗马帝国的指挥官们便开始通过获取大量丝绸来为自己谋利。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