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胜利”的补习班老师
作者 王晴
发表于 2024年11月
韩剧《毕业》,补习老师徐惠珍与学生李俊浩

如今,热爱或习惯独自生活的现代人,为什么还需要爱情?

执导过剧集《密会》《春夜》《请吃饭的漂亮姐姐》的韩国导演安畔锡,在新剧《毕业》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剧中,徐惠珍(郑丽媛饰)是被好友评为因“根本看不起爱情”,30多年没有谈成一次像样恋爱的人。身为韩国补习胜地大峙洞的补习老师,十年间,徐惠珍凭借个人能力,赤手空拳帮家庭还完债务。在大峙洞人流量最大的公交站内,徐惠珍的脸24小时明亮,为自己所在的补习社做代言。正如广告所写,她是一个“享受竞争,获得胜利”的强者。

她象征着理想的“独立女性”—聪明、优雅,在岗位上游刃有余。在“即使打仗,也得为入学考试奋斗”的韩国,她的未来和本地的教培行业一样光明。

这样的个体,不破碎,因此不需要被拯救;也不迷茫,因此不需要指引;亦谈不上孤独,她有友人、同盟和工作追求。因此,她对爱情,总持旁观态度。这时,爱情发生了,它意味着什么?

秩序中的强者,足够了吗?

安畔锡在创作中,一直尝试讨论:“人应该怎样生活,爱是什么?”在谈论爱情之前,让我们先谈谈故事中人所处的社会。

《毕业》的故事以当下的韩国为底本,在充满了现实欲望的大峙洞补习班之中缓缓展开。补习招牌林立的街区、行色匆匆赶往下一场课的学生、焦灼续课率和下一场合约的补习老师、路边醉酒抱怨文科生没有未来的研究生,无不指向身边的现实。

当前,韩国劳动力市场呈二元分化格局已久。以财阀企业、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导的第一劳动力市场,主要招募对象为三大顶尖高校(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约占每届大学生的2%。上位者掌握绝大部分资源的社会,不断竞争、赢得胜利,成为从学校到社会共享的一套价值体系。

韩剧《毕业》剧照

在竞争中,“人”的价值消泯,学生自然难以习得人的意义。

本片始于一次学测考试结束后,大峙追逐学院内,徐惠珍班上的学生正因一道选择题失分而伏桌痛哭。身为语文组教研组长的徐惠珍,不得不匆匆离开正开着的全社会议,奔向教室。

在徐惠珍看来,学生的选择和参考答案的选项都有道理,只是源于对题目理解的角度不同。她鼓励学生回校与老师解释自己的想法,争取挽回分数。但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害怕因此被学校老师在“学生簿”上记下恶评,因此拒绝了回校讨论的提议。

学生对“学生薄”的恐惧,正是这一竞争型社会难以被撼动的体现。因为学生的每一场考试、每一次活动,都会被记录在“学生簿”上,与后续的升学息息相关。

剧中,最佳补习社社长崔亨善的台词,完美展现了“选择”的重要:“一道高分的选择题,将会暗中决定各位的等级,而这个等级,可能成为你在社会上立足的标准。你要读的大学,你所拥有的工作,就连你去参加联谊碰到的对象外貌,都可能关乎学校考试的一道选择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角徐惠珍之专业、成功,是压抑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后取得的。即使她曾对自己的第一个学生表示,阅读是用人的感情接近另一个人,但在更为流水线的大班课堂,她会说:“没必要对叙事者感同身受,反正你们也无法感同身受。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