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指在屏幕上下滑动,勾选出数十张照片,确保照片中的人物没有“缺胳膊少腿”,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孩子,再写个四五十字的说明,上传。一条“班级圈”发布。
这是珠海市一公立幼儿园教师杨妮妮的每日任务:上传照片并加以文字说明,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一天的活动。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但都与备课、教学,甚至是孩子无关。
“我觉得老师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我根本没有时间去认真地观察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杨妮妮说。
今年,她负责带一个30人的中班,另有一个配班老师、生活保育员辅助。每天,她大半的时间都泡在“孩子堆”里,可是,她无法确保能跟所有孩子都单独说上一句话。
她觉得自己更像是陷在各种教案、记录和资料堆中,“有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资料,写不完的教案,加不完的班”。
比如,一周两个班的本课程教案,还有健康教案、安全教案、音乐教案;又如家访记录、观察记录、安全培训记录、教学培训记录等,部分记录要拍照,必须把表格填满。翻开资料,“列出来的目录大概就有两页Word文档那么多”,后面再跟着一长串“正文”。
这是许多幼儿园的真实写照。剥开光鲜亮丽的外壳,内里的教师们不是忙着拍照、写记录、整理资料等留下“痕迹”,就是浸泡在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和环创(环境创意设计)里,迎合外界、伪造痕迹,做着于儿童无益的形式化工作。
曾经向往的“育人”工作,成为数不尽的形式任务中最微小的一环。“每天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形式主义”,服务于检查,又为了取悦家长,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
老师们疲于应对的另一边,家长更苦不堪言。
“仪式感”
今年9月,胡钰所在的普惠性幼儿园排了六个主题活动—开学季、中秋节、爱牙日、秋分、国庆节、安全演习。
以国庆节为契机展开的系列活动,细化为唱歌、做手工、画画、办party等形式,从当月19日一直持续到29日,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及至10月,等待胡钰的是重阳节、秋季农庄采摘、防拐骗安全演习、民族美食活动。再到今年剩下的两个月,“每个月至少四个活动,一周一个”。
德国儿童心理专家梅兰妮·格列瑟在《孩子需要家庭仪式感》一书中提到:仪式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赖感,促进孩子独立,赋予强健人格,给予秩序和方向。
节日活动天然被赋予“仪式感”。融入象征性元素的节日活动,与孩子形成情感链接,传递乐趣和期盼。然而,很多活动仅仅是营造“热闹”,无内涵和延伸。
接受采访那天下午,胡钰刚和家长们拍摄完手势舞。一同被喊来当“演员”的还有小班的孩子。他们笨拙地变化手部动作。“孩子不会跳,就为了录那一个视频,坐在太阳底下将近半个小时。”她觉得这些活动更像是“面子工程”,只为宣传。
事实上,不少幼儿园陷入了一门心思搞活动的“怪圈”。“来幼儿园之前,都不知道有这么多的节日和活动。”杨妮妮说。入行两年,她已经策划组织过不少幼儿园活动。
不同的主题活动对应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杨妮妮往往需要提前两周开始策划方案,“精确到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之后再忙着给教室、走廊、楼道挂上气球、彩纸等装饰。遇上大型节日活动,还得做一个大型的公共环创,得符合节日特色、凸显主题。
一切准备就绪,拉上孩子们踏上打造好的“舞台”,留下照片和视频。之后再把这些“记忆”塞进推文及宣传视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