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于说出口的故事:当男性被家暴
作者 张焱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全国妇联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曾遭受过家暴。令人意外的是,男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相差并不大,但在过往被报道的家暴事件中,却鲜少看到男性受害者的身影。

受男性尊严、“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男性在遭受家暴后会选择忍气吞声,很少向外界求助。沈阳有一家专门为男性设立的家暴庇护所,开设5年没有一人入住。

今年37岁的邵英华(化名)是沈阳本地人,妻子于然(化名)性格强势,脾气暴躁。在两人10年的婚姻生活中,于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屡屡对邵英华实施家暴。从经济管控,到语言侮辱,再到身体伤害,邵英华对于然的暴力行为一再退让,身心均遭受重创,却始终没敢提出离婚,也不曾向外界披露于然的暴力行径。

被家暴的男性在害怕什么?他们有哪些无法言说的困境?

幸福婚姻背后的真相

房间大约有十三四平方米,两张单人床,床上铺着蓝色条纹床单,床旁边是两个床头柜,房间里有空调。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邵英华走进了这所设立在沈阳的全国唯一一所男性家暴庇护所。随后,工作人员还带他参观了庇护所的心理访谈室、音乐放松室和情绪宣泄室。

工作人员向邵英华介绍,只要办理入住手续,就可以申请长达10天的免费食宿。但在前台办理手续时,邵英华犹豫了。刚才参观时,他发现所有宿舍都是空的。最终,他向工作人员随便找了个借口,从庇护所落荒而逃。“只要不住进庇护所,就不算被家暴,只是夫妻矛盾。”邵英华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是他最后的倔强。

邵英华的婚姻,从表面上看是让人羡慕的。他和妻子于然都在银行工作,邵英华在信贷科,于然在出纳科。两人结婚10年,有房有车,还有一个8岁的儿子,孩子是双方父母带大的,没让他们操过心。

相识之初,邵英华就发现于然的性格很强势,但他觉得于然强势是应该的,因为她确实比自己优秀。于然高挑漂亮,是银行的“行花”,不光多才多艺,业务能力也强,业务考核拿过好几次省里第一。她是独生女,父母是银行老员工,而邵英华的父母是农民,他是标准的“凤凰男”,他自觉能配得上于然的只有身高。

邵英华和于然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候,邵英华还只是行长的司机。于然拒绝了很多优秀男士,包括几个分行长的公子和业务部主任的儿子,最终选择嫁给邵英华,让他多少有些受宠若惊。

结婚年头多了,邵英华才逐渐意识到,于然在走进婚姻时很清醒,她深知自己任性、暴躁,伺候不了位高权重的公子哥,选择“下嫁”邵英华,不但会使他在心理上“臣服”,公婆也会更加重视,这样一来,便坐稳了家中“女王”的位置。

经济管控,家暴的第一步

于然对邵英华的父母很好。

两人结婚后,邵英华的父母仍在郊区租房生活,于然便对邵英华说:“不能我们住新房,让公婆租房住。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